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从中国名牌做起
因为我国疆域广阔,各地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2004年上半年各省市GDP总量最高的广东省为6959.7亿元,排第十五的北京为1910.3亿元,而排最后的西藏自治区仅为81.6亿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与当地的一二三产的综合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业的发展程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工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当地的品牌尤其中国名牌的数量有直接、正向的关系。
从图三与图一,图四与图五的对比我们就能看出,2004年上半年GDP排名前15个省份名单与中国名牌数量排前15的省份名单,重合的达到14个,而且排前四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更是完全一致;2003年城市GDP排名前15位(不含四个直辖市)和中国名牌市级地区排名前15位的地区,重合的也高达10个。
另外,从进入中国名牌数量排名前21位的市级地区来看,除哈尔滨、郑州外其余均分布在我国东部或沿海地区。仅经济发达的华南广东、华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四省就占据其中19席,平均每个上榜城市有16.2个。而中西部没有一个城市超过10个。
这样的事实足可以说明,东北和中西部要振兴经济就需首先从创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中国名牌开始。
中国名牌的分布彰显区域经济的集群优势
仔细分析中国名牌的分布,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即“中国名牌往往扎堆”。比如在青岛、佛山,家电类产品的中国名牌就多达16个和10个;在佛山,建筑陶瓷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7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70%;在重庆,摩托车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4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6.7%;在泉州,旅游鞋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4个,同样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6.7%;在台州,工业缝纫机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3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0%;在温州,低压电器产品的中国名牌就有5个,占本类别所有中国名牌的62.5%……类似的还有河南食品类产品中国名牌多,浙江的小家电产品中国名牌多,江苏、浙江的服装业中国名牌多和深圳的IT产品和钟表产品中国名牌多等。
为什么?这就是区域产业集群(Cluster)的优势使然。
根据产业分析与竞争大师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简单讲,就是当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形成相当规模时,与之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就会汇集过来,使这种产业在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更具成本、人才和时间等优势,从而产业得到更大发展。以青岛为例,目前青岛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家电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家电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2004年又加入了TCL),2003年除自身1300亿元的销售收入和43亿元的税收外,还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其中,仅海尔集团一家就吸引了74家配套供应商“落户”,不乏爱默生、三洋、三菱重工等33家跨国公司,他们累计在青岛投资了30亿元。
当产业集群上升到品牌的层面后,就形成了区位品牌。区位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特性”的格式,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予定性,并使这一定性受到广泛认可。典型的说法有“青岛家电”、“温州皮鞋”、“金华火腿”、“龙口粉丝”、“佛山陶”等,也就是品牌扎堆的结果。
“中国名牌产品”荣誉使企业的营销能力更上层楼
援引几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的企业的老总的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它的魅力。
广州华凌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真文说,名牌就是企业拓展销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华凌”空调2002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2003年的秋交会上,华凌就将这一金字招牌张挂在自己展位的最显眼处,一方面是增强自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客户的信心。叶真文说,一些海外客商特别是第一次前来采购的客商,对中国产品知道不多,有了这个称号,他们就比较放心。
青岛白樱花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名牌的效应几乎是立竿见影的,白樱花是2004年9月份拿到荣誉证书的,10月份的产品销量就有明显增长,尤其是来自外地的几个大订单就直接是冲着中国名牌而来的。一个上海的客户就说,看到你们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我们才敢下大订单给你们,因为质量有保证。
珠江钢琴集团党委副书记荣卫平表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给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动力。珠江钢琴下一步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目前该公司已在美国建立了310家专卖店,去年在美国市场销售钢琴4200台,同比增长44%,今年预计可达8000台,占美国市场份额的10%。珠江钢琴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开始威胁日本和韩国钢琴在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一项调查显示,100%的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的企业的产品销售额有所增长,且平均年增幅在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