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赌徒’的心态,在公司的支持下,以高投入获取高速发展,做一个极富挑战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愿为之奋斗的预算。没有一个人、一个团队愿为一个注定没有结果的目标而拼搏。”
上述这段话,出现在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明乳业”)某个省级公司于10月中旬递交的、名为“天堂地狱皆在人间”的2007年预算中,该省级公司总经理将此作为开篇词。
“赌徒”的字眼,出现在光明的高管文本中,叫人惊讶。因为光明展现的一向是稳健以及谨慎。但一个熟悉王佳芬的业内人士说:“战略上,光明是温文尔雅的;但在战术上,光明其实是凶猛的。战斗性同样是王佳芬本人的一种基因。”
“天堂地狱皆在人间”的预算书,让王佳芬很满意,“作为光明的子公司领导,要争夺光明在市场上该有的地位。”
10月17日下午,王佳芬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两个小时的专访。
争夺光明应有的地位
“对手已经站到你面前,不打不行。”王佳芬说。
1992年,王佳芬成为光明乳业的掌门人。1996年至2000年,综合实力在全国乳业同行中排名第一,光明牌液态奶的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1997年到2000年,光明乳业持续增长,销售收入、利润年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01年,光明乳业继续保持着销售额全国第一、液态奶市场第一、酸奶市场第一、收奶量第一、盈利能力第一等多项优异纪录。2001年,光明乳业被《财富》杂志评为“2001年中国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王佳芬因而被称为“乳业女王”。
但是,2003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光明乳业这个曾经的全国乳业老大,开始被伊利、蒙牛两家后起之秀超越,尤其表现在销售额与利润总额上。蒙牛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公司净利润也比去年增长43.0%,达4.568亿元;伊利200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则达到了121.7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将近40%;2005年光明乳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04亿元,比2004年增长1.74%。
“蒙牛、伊利是赢在常温奶的销售上。”王佳芬说,“常温奶不是光明的主营业务,不是乳业的趋势。”
聚焦新鲜
争夺该有的地位,王佳芬选择了进一步将战线紧锁在新鲜牛奶领域的做法。今年1月,光明乳业打出了“回归新鲜”的旗号。“我们的主营产品一直都是新鲜牛奶与酸奶,我们的基本战略一直强调新鲜,没有动摇过。现在提出来回归,更准确地说是聚焦新鲜,将全公司的资源进一步集中。”“要像尖刀一样单刀直入。”
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截至2006年上半年,光明牌新鲜牛奶在全国的占有率为35.4%,光明牌新鲜酸奶全国市场占有率18.1%,均排名第一。其新鲜产品的总量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2.3%。
王佳芬向记者进一步阐述光明的战略目标:全国领先的保鲜乳制品公司,标准就是光明牌新鲜牛奶在全国占有率为40%,光明牌以及光明经营的达能牌新鲜酸奶全国市场占有率40%(2006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是34%)。“在国际上,40%的占有率才算是统治地位。”
王佳芬说:“我们的基本战略一直都是新鲜,最大的考验在要不要坚持,主要的游离、反对声音来自华东以外各地子公司,比如华北。”真正贯彻新鲜战略很难。“这是很大的考验。”王佳芬坦承,尤其是西北一些地区,超市尚不发达,消费者对新鲜敏感度也远不如南方,坚持“新鲜”非常困难。
“坚持的短期结果是报表很难看,当地员工的待遇也不好。”作为掌舵人,王佳芬的抉择不仅仅面临来自下属的不满,还同时承担着来自股东的巨大压力。
2000年以来,光明启动全国扩张战略,过去数年中收购了30多家地方乳品企业。但截至2004年财报,各地子公司中盈利者寥寥。
最后光明还是选择聚焦新鲜。“前两年我们下面还有常温奶与新鲜乳制品的讨论,现在我们不讨论了,从上到下都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因为,这几年证明去迎合常温奶的战争只会死得更快。”
光明在50周年高挑新鲜大旗,一些乳业分析人士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光明的一次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