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双赢
真诚终见成效。有了互信,劳资双方显现良好姿态:
工会收回了加薪10.5%的高额要价,同意中止部分福利制度。双龙管理层也撤消了裁员544人的计划,职工情绪平稳许多。
8月30日,在劳资双方的协议中,为公司注入发展动力成为重要内容。管理层许诺,到2009年末,每年都在开发新车型和发动机、改善服务网方面投资3000亿韩元。
其中的一条协议内容,在韩国劳资谈判中开创先例:双龙管理层可以根据流水线需要调配劳动力。对此,崔馨铎的解释是:“这在中国或许很平常,但在韩国企业,生产线上不同岗位人员的调整,必须得到工会批准,许多市场机会由于工会意见不同,加以干预而丧失。”
当地舆论则如此评价:这为韩国传统的劳资关系走出困境带来了榜样和希望。
在对协议内容的投票表决中,486名员工代表有58.39%投赞成票,其中昌原发动机厂的赞同率高达85%。
罢工结束后,双龙全体员工在登报申明中说道:“双龙汽车经历了痛苦,为了心爱的公司的未来发展,劳资双方已再次携手。通过相生相荣的劳资文化,我们将会再次成为被各位国民所爱戴的企业。”
张海涛告诉记者,在罢工中,上汽股份付出了一些学费,第三季度双龙的利润无疑会大幅下滑,但从长期看,妥善处理好本次罢工,对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却是有利的。
通过此次罢工的妥善解决,上汽股份和双龙汽车管理层对劳资双方今后可能出现的矛盾,收获了信心。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表示:“国际化经营对于上汽来说是一个经受考验,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上汽有能力有信心为实现未来的国际化战略目标铺平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罢工50多天时间内,双龙汽车的股票没有下降,反而有2%—3%的微幅上升。
在双龙总部大会议室里,记者看到上汽董事长胡茂元书写的“双赢”两个大字,显得分外遒劲、传神。“下次,等董事长再来双龙时,想请他再写两个字———相生”,一位韩方员工这样表示。
记者的话:上汽集团妥善处理双龙汽车罢工风波,被韩国员工誉为“相生”,至少带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相生不是妥协。在原则问题上,该坚持还是得坚持,但坚持的同时沟通至关重要,所谓晓之以理。其二,要融入当地,关心他人必不可少。上汽的中方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尊重当地习俗,和韩国员工打成一片,所谓动之以情。其三,追求双赢,是最大的公约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求一己之利绝对是短视行为,唯有兼顾各方利益,解决矛盾才有互信基础,企业发展才有前进动力。家和万事兴,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我们“走出去”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走出去,需要勇气,需要实干,需要在各种风险和考验中不断探索。为真实反映上海企业走出去的“原生态”,解放日报携手东方卫视,精心选择5个上海企业海外项目,派出联合采访小组,前往项目所在国,深入实地采访调查,足迹遍及亚洲的韩国、越南,欧洲的德国、俄罗斯,南美的巴西,以及美国,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解放调查·上海企业在海外”系列报道,东方卫视将同步播出有关报道,这也是上海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首次实施的大规模跨媒体跨国度联合采访调查。我们希望通过报道,为有志于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提供借鉴和思考。
9月初的韩国首尔,略带凉意。
记者抵达这里时,一场中国企业十分陌生的罢工风波,刚刚结束———在过去的1个多月中,上汽股份双龙汽车公司5000多名员工罢工,平泽、昌原等地工厂大门被堵住,生产停顿、产品积压……
耗资5亿美元收购双龙才1年多时间,上汽股份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劳资冲突,对于中国大企业而言极少经历。这,显然是走出国门的第一课。
风波的结果完全出乎外界意料。原本以为罢工会拖到9月中旬或10月份,可就在8月30日,双龙汽车的劳资双方和解了:公司没有答应工会的加薪要求,还获得灵活调配生产线上员工的权利,但也相应取消了裁员计划。这一方案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其中昌原工厂员工的赞成票率达85%。
在首尔的第一天,记者翻阅当地报纸,韩国媒体这样评价双龙罢工风波的平息:在8月份波及韩国所有大型汽车公司的罢工中,双龙汽车管理层与工会达成的协议是最有利的,显现出他们相当灵活的策略。
双龙汽车中方代表理事兼首席副社长张海涛对于这样的评论,有自己看法:“达成协议,不仅对出资方有利,而是要让劳资双方在公司未来发展中得到双赢。”
他告诉记者,韩国人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或许能恰当地表达双龙劳资双方未来的关系———“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