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猫是一个完全模仿迪斯尼盈利模式迅速崛起的卡通品牌,靠着风靡国内的“蓝猫淘气3000问”,蓝猫一夜之间成为了“超生品牌”。谁肯出钱,谁就能得到蓝猫的品牌授权,在一个放任自流的品牌管理框架下,蓝猫品牌在短短数年间就已经横跨食品、服饰、玩具、日化、图书等几十个儿童消费品领域。悲剧自蓝猫极盛时期上演,2004年10月,蓝猫授权的蓝猫保健因合同纠纷出事,由于没有启动应急的危机公关,蓝猫品牌遭受重创。
蓝猫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个案。虽然品牌越强势,它的授权延伸空间就越强,但事实上,无论一个品牌有多么强大,它的品牌授权延伸空间都是有限的。比如说可口可乐,它将品牌授权在了服饰配件、礼品、文具和家居用品等时尚用品上,却对保健品、家电、白酒等未及分毫。原因即在于,品牌就是一个有着共同特质的人群数据库,一个真正的品牌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有合适的演员才能上去翩翩起舞。
可口可乐聚焦的是一些时尚化的年轻人群,在这个人群平台上,它所营造的欢快、激情的品牌氛围显然与保健品、家电和白酒等产品特有的凝重感格格不入。判断一个“演员”是否能到一个“人群平台”上跳舞其实很简单。首先它必须在品牌的人群定位、品牌属性、个性、利益点上与“人群平台”一致,其次在产品本身的属性联想上,“演员”与“人群平台”的个性、气氛不至于相冲突,满足了这两点,才算有“上台”的最起码资格。
反观蓝猫,蓝猫的品牌延伸路径一直集中在儿童产品领域,它是一个彻底的儿童品牌,因而蓝猫儿童保健品在“上台”的两个基本点上是合格的。只不过,这个合格的“上台演员”表现并不专业,它并不具备保健品领域所特有的专业技能,于是在保健新品的上市中面临着重重拦阻。这些拦阻,恰恰是品牌授权操作中必须正视的暗藏陷阱。
一个强势品牌,要想利用品牌授权进行品牌传播,或者进行品牌多元化延伸,它必须对品牌授权的流程进行严格的审视和管理。固然,对品牌授权的产品阈限进行界定是重要的,但对品牌管理者而言,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品牌授权申请人的考核和管理。每一个授权产品都是一个品牌接触点,如果申请人在任何一个品牌接触点上给品牌目标人群留下了坏印象,那么一粒老鼠屎就会毁坏一锅粥,受拖累的将是自己的整个授权品牌。
品牌管理者必须牢记,申请人不是企业的员工,他不会主动管理授权品牌,并进而管理好每一个品牌接触点,他之所以需要授权品牌,仅仅是因为他想借助授权品牌良好的品牌形象去赚钱。申请人永远不会对授权品牌负责,一旦手中的授权品牌出事,他马上会转向申请另一个品牌的授权。因而,品牌管理者要让授权品牌在申请人手中完好无损,就必须全面介入申请人全流程的品牌管理操作中,而不是将授权费收入腰包后撒手不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