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管理 >> 品牌管理精萃

亨利·明茨伯格:先破后立


[  《牛津管理评论》    更新时间:2006/9/6  ]    ★★★

   【ICXO.com编者按】在大多数人眼中,亨利·明茨伯格是个反传统的斗士。他的每个观点,一经推出都如同重磅炸弹,首先引起的是震撼,而不是追捧。因为他大胆出位的想法和观点,让人很难按常规或现有的思路接受。

    在大多数人眼中,亨利·明茨伯格是个反传统的斗士。他的每个观点,一经推出都如同重磅炸弹,首先引起的是震撼,而不是追捧。因为他大胆出位的想法和观点,让人很难按常规或现有的思路接受。从他写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性质》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该书曾经遭到15家出版社的退稿。

  由于父亲是一家小公司的管理者,当明茨伯格还是孩子时,就始终好奇父亲在办公室里都做些什么。在他取得麻省理工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麦吉尔大学开始他的学术生涯时,“管理者真正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老问题仍旧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虽然已有无数现成的答案,但是出于“对非常流行和被广泛接受的东西都心存疑虑”,他带着秒表对五位满负荷工作中的CEO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当他记录下5位管理者工作时真正在做什么,结果发现管理者们并没有做他们想做和应该做的事—他们并没人们常常宣称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而是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快速对付“短暂、多样、零碎”的事情上。他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性质》终于实现了儿时的夙愿,他还原了管理者的原型。他总结了管理人的特点是:大量的工作,毫不停顿的步调;工作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的特点;他们首先解决当前的、特定的和非常规的问题,偏爱口头交谈的方式;他们是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联结点。他发现管理者是各种角色的结合体,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收受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10种。

  “管理者在做什么”  

  出于管理学者的本能,明茨伯格开始寻找企业管理的模式。像大多数学者一样,他从战略入手,从设计管理模型开始。他最初设计过“创业家模型”(Enterpreneurial mode)、适应模型(Adaptive mode)以及计划模型(Planning mode)。后来他又从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 )以及观点(perspective)五个角度进一步分析战略,以期揭示战略的本质。

  但是正如他自己形容的,战略理论就像一头大象,大多数管理者始终都在毫无目标地四处求索,想要用双手去拥抱那头仅存于寓言中的大象。明茨伯格放弃了拥抱大象的念头,他从最初关注“管理者应该做什么”开始后,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管理的本质。当这些庞杂大象般的理论模糊了他的思路时,他停留在了更聚向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管理过程和组织的形成。在《组织的结构》一书中他设计了5种“理想”的组织结构。但是在《战略计划的兴衰》中,他看到了制定战略计划中的缺陷。他不断地发现,战略的形成过程并非单一,它受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支持以及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管理离不开人,在严肃的学术研究后,他在自己的管理理论中加入了感性色彩,他提出了著名的“计划用左脑,管理用右脑”,他的研究触角开始无所不及,涉及领导力、产品、销售等各个领域,他对问题的怀疑态度和对答案的执著寻求,总有睿智的思辩不断地让人眼前一亮。他孜孜不倦地写作著书、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虽然不断获奖,但是明茨伯格对自己研究的这门学科从来没有停止过质疑,终于忍不住抛出:“管理工作没有科学可言。”乃至开始挑战自己的巢穴—商学院。而他自己正是在MBA在美国当红之时,挤进了这股浪潮,攻读管理学的。

  管理是“乐高”,而不是“宜家”


  沿着明茨伯格的学术轨迹依稀可以辨认出管理学科百年来的路径。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开始思考管理问题时,他们都是从企业中的人入手。泰勒分解了每件工作,力图“让每个工人的行动都可以达到一种科学的状态”。在他们设计模型中,管理者只要运用权力和规章制度就可以监督控制企业。在今天看来,这种模式就是明茨伯格所说的:“未来的工厂只有两个雇员,一个人和一条狗。人负责喂狗,狗负责看住这个人不要去乱碰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

  自从法约尔离开他的总经理办公室,把管理从企业经营中单独出来进行研究以后,管理成为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数追逐管理真谛的学者、企业家都为它不懈地努力着却常常不得要领。原因很简单,在企业、组织里,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由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形成的组织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管理是一种困难、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默契。

  管理学者可以为管理现象给出合理化的解释,但是管理者更需要的是实用工具。明茨伯格的形容尤为贴切:“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这其中人们演绎的不同方式足以让管理学者们挠头。所有的战略、原则、目标等等在管理者面前都是苍白无用的。所有经他们归纳的理论观点,或许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暂时的光亮,聪明称职的管理者可以借着这点光不断地绕过障碍前行。但是角色的演绎却完全取决于管理者自己的理解。

  明茨伯格这样比喻,管理更像是乐高玩具,而不是宜家模式:宜家要求客户把切割整齐、合乎尺寸的部件组装起来,就可以得到成品家具了。但是真正的管理更接近于玩乐高积木,部件的组装可以有无数的方式,而建立有趣漂亮的结构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管理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而首先它是一种充满常识的实践。

  明茨伯格对管理的本质这样理解:管理是科学,是艺术,是技巧。科学需要通过研究来发展系统性知识,但管理甚至不是应用科学,管理科学只是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提供秩序。管理是艺术,建立在眼光、远见、直觉的基础上。艺术鼓励创造性,最终会产生洞察和远见。而技巧则以实际的经验为基础形成联系。艺术进行的是想象,科学进行的是规划,技巧进行的是探险。科学可以系统学习,但是艺术和技巧却不那么容易学习了,是管理者经难积累和思考行动的结果。

  管理实践的特色在于它的模糊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理论,它要求对人的了解。当许多管理理论不断地封存在象牙塔里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纷纷参与进行研究管理,人们开始从人际、领导、组织、激励各种人的角度介入理解管理,成为点亮管理者眼前黑暗中的光亮。

  虽然德鲁克在1954年就曾经说过“‘直觉’管理者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是50年以后,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依旧屈指可数。1908年,泰勒拒绝教授科学管理这门课,坚决认为管理只能在车间里学到,虽然这有点过于偏执。但是真正可以运用在管理实践中的理论是管理者自己生成的。明茨伯格用他的IMPM继续对管理理念进行实验、质疑、开拓、思考,打破旧有限制,但是管理者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寻求突破。

  明茨伯格常说自己最富于创造性的想法是在运动中产生的,无论是骑自行车、驾驶独木舟,还是徒步远足、越野滑雪,他都会有独辟蹊径的念头。1987年,刚完成8天自行车行程的明茨伯格在途经爱丽舍宫时,看到很多警察正在守卫一条无人的街道。他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人回答他。他决定去探个究竟。于是,明茨伯格独自一人在这条林阴道上驰骋,最后在路的尽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位加拿大教授差点儿就成为第一个沿着爱丽舍宫进行“环法自行车大赛”的人物。在他的研究中,这种自始至终的质疑让他不断地抛出反叛的论调。他更像是个破坏者,但正因为有了他的“de”(破坏),才能有管理者在管理现实中的“re”(重建)。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高层冲突管理三条路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中国能源品牌化的关键时刻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