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工商局对在杭州市场上销售的国外知名品牌服装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令人吃惊:在抽检的37个批次中有22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竟高达59.5%。在本次抽检中,不合格服装涉及都彭、雨果·博斯、雅格狮丹等10个国际知名品牌,它们分别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英国、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
黑名单上居然有那么多国际“大腕”,这的确令人吃惊。不过,联想到近一两年来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因产品质量问题不断爆出丑闻,以上事件也就可以理解了。事实上,诸多国际知名品牌频陷“质量门”,这已经对中国许多消费者此前曾经抱有的“国际名牌产品就是质量过硬的代名词”的观念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而一些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神圣无比的国际名牌也正在逐渐走下质量神坛。
尽管中国消费者对世界知名品牌的“泛神论”还不至于一下子蜕变为“无神论”,但要想再“造神”恐怕就不太可能了。现在的问题是,回归到“俗人”之后,一些世界知名品牌能不能反思自身的堕落。曾经依靠质量和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一些国际名牌为何会在中国市场突然变了味,从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外市场“自残记”呢?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国内的企业深思。
有人说,由于跨国企业在我国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这种礼遇使他们产生了养尊处优的惰性,从而降低了对自身管理及产品质量的要求。另外,由于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一些产品标准和相应监管细则上,虽然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正在逐渐地探索和完善,但因为种种原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时下中国在此方面仍存在标准制定不足和监管不充分等问题。而根据搜狐财经频道不久前曾做过的一项调查,在被问及“跨国公司在中国频频出现问题的原因”时,有46%的被调查者选择“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跨国公司在中国问题层出不穷,是因为中国没有相应的产品规范和监管细则”。同时,不少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娇惯了这些品牌,助长了它们的矫情。
以上分析均有道理,但是,用桔枳之变形容一些洋品牌的蜕变实质上是一种环境决定论,而一旦这些洋品牌也以这种态度看问题,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不从自身找原因,而过多地责备外在环境,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丧失自己的竞争力,彻底失掉中国这块大市场,甚至连自身的品牌都保不住。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这才是世界知名品牌保持其“名节”的惟一选择。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必慎其独。”说的是当一人独处时,也就是在没有监督或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他的所思、所想、所为更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品德修养。企业要想生存于市场之中,并求得发展,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当有君子之德,不行苟且之事。因此,必须正确对待自身的弱点,即所谓的“诚其意”而“毋自欺”;并且要时时检点自己,尤其要对“隐”与“微”即“独”(没有外在监督或外在监督不到位)戒慎恐惧。
富润屋,德润身。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慎于微,慎于隐,才能诚意明心;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尊重,才能使自己的品牌长盛不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