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导意见》直面出海企业在合规、金融、维权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为其”出海“提供系统性支撑
近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海外综合服务领域的指导文件,旨在构建一个央地联动、内外贯通的海外综合服务新生态,直面出海企业在合规、金融、维权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为它们在风高浪急的国际市场中行稳致远提供系统性支撑。
赋能之策 精准破解痛点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最紧迫挑战是一个'复合型风险矩阵',它由地缘政治冲突、系统性合规壁垒,以及供应链韧性不足三大挑战交织构成。"前金融从业者、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地缘政治冲突已从宏观背景渗透到微观经营,企业常被动成为非商业风险的承受者。系统性合规壁垒远超传统的法律范畴,涵盖了数据安全、碳关税等多元规则,且各国规则不一、动态变化,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供应链韧性不足在疫情和局部冲突中暴露无遗,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实现"中国+N"的多元化、抗风险供应链体系,是许多制造业企业的核心关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告诉中国工业报,全球地缘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东道国法律与税务复杂性、以及知识产权诉讼频发,使得企业极易遭遇政策突变、合规处罚、融资困难和技术壁垒,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应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则对中国工业报指出,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汇率避险工具使用难、海外融资渠道窄的困境;大型企业在复杂跨境并购中,也面临资金结算效率低与风险对冲难的挑战。并且创新型企业在海外专利布局、侵权监测及纠纷解决过程中,缺乏兼具本地化经验与中国企业视角的专业支持。
面对出海企业反映强烈的合规、融资、知识产权等挑战,《指导意见》给出了"精准赋能"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在重点国别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将专业的服务力量前置到市场一线,为企业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应对突发风险提供持续且贴近的支援。
胡双指出,在合规领域,"海外综合服务站"可扮演"合规前哨"角色。它不应只是信息门户,而应是一个能提供"合规热力图"的实体或虚拟节点。
高政扬认为,通过这些举措,有望推动专业服务逐步实现精准化赋能,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精准赋能'的核心,在于从'政府有什么就给什么'转向'企业需要什么就整合什么',通过服务站这个'界面',将分散的专业服务资源,集成为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特定风险场景的'解决方案'。"胡双说。
地方之探 鼓励"首创精神"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地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和"一站式"窗口,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石少卿表示,地方在落实"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时,最关键的任务是立足本地产业特色与优势,构建一个精准、高效、一站式的在地化服务枢纽,而非简单复制。
在胡双看来,地方在落实《指导意见》要求时,最关键的任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扮演好"集成商"和"适配器"的角色,其核心任务是基于本地产业禀赋,实现服务的"本土化下沉"与"个性化匹配"。
胡双认为,关键任务有三个:一是深度诊断本地产业出海的"痛点谱系"。不同产业的出海需求差异巨大。二是构建"一站式"服务响应闭环。服务港应物理或逻辑上集聚海关、税务、外汇、商务等政府部门,以及法律、金融、咨询等市场化服务机构。三是培育本地的"全球化服务伙伴"。积极扶持本地有实力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发展海外业务能力,或与国际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形成一支"懂本地产业、通国际规则"的专业服务队伍。
《指导意见》提出将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升级为国家层面海外综合服务平台。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本地资源,并与国家级的"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联动,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服务壁垒?
对此,石少卿分析指出,有效整合本地资源,首先要"摸清家底",将本地优势产业的企业、商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服务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系统梳理与链接,形成服务合力。其次,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一个集信息发布、需求对接、服务撮合于一体的线上平台,打破部门与机构间的壁垒。
高政扬则建议,可构建"标准协同体系"。参照国家级平台服务规范制定地方实施细则,避免地方服务与国家层面政策衔接不畅;或可采用国家统一标准与地方特色补充的模式,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另外,可开展联合服务模式。由国家级平台提供跨区域、跨国别服务支持,地方服务港负责本地化落地执行,形成国家与地方的协同格局;以此确保服务质量与标准的一致性,真正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出海的"加速器"。
胡双进一步表示,《指导意见》将"安全发展"置于突出位置,是对过去粗放式出海模式的深刻反思。在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的同时,这套海外综合服务体系要引导企业从"机会驱动"转向"战略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需在以下四方面发力:一是风险识别前置化,嵌入"安全与可持续性尽职调查"。二是应对工具多元化,从"单打独斗"到"集体行动"。三是能力建设常态化,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四是绩效导向长期化,推广"可持续竞争力"评价。(记者 吴晨 王珊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