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商务指南 >> 经贸动态

中企出海东南亚:跨境金融服务仍存挑战


[  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5/10/29  ]     ★★★

        摘要:不同规模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明显,跨境金融体系仍待完善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东南亚凭多重优势成重要布局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课题组发布的主题为“金融服务企业出海——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构性动因发生变化,对东盟投资井喷式增长,其中“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投资主要流向这一地区。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仍面临多重挑战,不同规模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明显,跨境金融体系仍待完善。

东盟市场迅速崛起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本轮出海的浪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四大核心逻辑。一是“中国+1”策略。为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企业在保留中国核心生产基地的同时,将部分产能向第三国转移。二是规避关税壁垒。面对美欧等市场的高额关税,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东盟等中立地区,成为维持出口竞争力的直接有效手段。三是国内竞争压力。中国国内市场供需问题逐渐加剧,许多行业呈现“质优价低”的竞争格局,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四是产业发展规律。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及市场导向型企业贴近海外终端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展现新的特征。尽管面临复杂外部环境,中国出口贸易在总量上依然保持韧性,但出口目的地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对美出口占比明显下降,而东盟市场快速崛起,自2022年起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全球贸易流向发生重构。越南、墨西哥等经济体扮演了“纽带”角色,承接来自中国的出口,再将其加工或转出口至美国,形成了间接的贸易通路。

整体来看,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报告发现,中国制造业出海投资呈现出明确的复苏和转型趋势,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项目数量均反映出强劲的复苏势头,“新三样”行业成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出海投资的核心支撑。

在出海目的地方面,“新三样”投资主要流向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欧洲(匈牙利)和北非(摩洛哥),以利用当地资源、市场或区位优势。而非“新三样”投资,特别是电子元件和消费电子组装,则高度集中于越南,使其成为承接中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国家。同时,墨西哥作为进入北美市场可能的跳板,吸引了大量汽车及零部件投资。

东盟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与金融监管。东盟正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与投资自由化,尤其在关税自由化方面,平均98.6%的关税细则已被取消,成为全球外资青睐的热点地区。《东盟全面投资协议》(ACIA)为区域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投资结构更加多元,但各国在标准、审批和执行上差异明显,非关税壁垒与制度碎片化仍是主要挑战。

金融一体化方面,《东盟金融一体化框架》(AFIF)持续推动区域资本流动与稳定建设,尽管各国在资本与外汇管理上仍保留较高自主权。跨境支付领域成为一体化亮点,泰国PromptPay、新加坡PayNow、印尼QRIS等即时支付平台通过“区域支付连接”(RPC)实现二维码本币实时支付,助力东盟去美元化并深化与中国的金融联系。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从《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到“一带一路”、RCEP,形成多层次金融协同框架。本币结算机制(LCS)与数字金融创新(如mBridge项目)的推进,正重塑区域金融生态,推动东盟更深度融入中国主导的区域金融体系。

出海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明显

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泰国成为其在东盟地区出海布局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作为研究理解东南亚当地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和社会看法的样本,中企在泰国的出海实践也显示,出海东南亚在金融服务、资金管理及外汇风险等方面仍面临复杂挑战。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明显。在扩张初期,中国企业常遭遇中泰两国监管障碍,如对外投资审批、商业注册和BOI批准等,初始资金主要依赖母公司注入。进入中长期扩张阶段,大型企业更关注外汇风险管理、营运资金和结构化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则更注重设备租赁、分期付款及现金管理等灵活性高的金融方案。整体而言,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国企业时需细分化策略,以匹配不同规模企业的金融诉求。

跨境资金管理是长期痛点。尽管泰国对外资环境开放,但中泰间的结构性瓶颈仍限制着资金流通效率。大型企业普遍反映,注册审批复杂、资本注入延迟、跨境汇款成本高昂等问题突出;中小企业则受制于外汇管制、现金流紧张与金融素养不足。高额银行手续费与资金转移不确定性削弱了企业运营稳定性,对中小企业影响尤甚。

融资渠道分化明显。大型企业倾向于利用泰国商业银行的本币信贷及母公司内部资金,中国银行在泰机构提供补充支持。但泰国融资成本高于中国,企业需在本地借贷与集团资金之间寻求平衡。中小企业则更多依赖内部资金或合作伙伴关系,正规贷款占比低。泰国高融资成本源自高贷款损失准备金、运营成本、附加费用及资本储备水平四大结构性因素。

外汇风险管理成为关键需求。大型企业多采用远期合约或货币互换等手段,但仍有近半未采取正式对冲策略;中小企业缺乏资源与知识支持,普遍无对冲机制,易受汇率波动冲击。主要障碍包括对冲工具成本高、获取渠道有限及金融能力不足。对此,金融机构可开发简化、低成本的套期保值产品,建设数字外汇平台及联合融资机制,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泰国方面调研显示,泰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既欢迎又审慎。中国资本与技术的注入提升了泰国的产业升级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但也引发了本地企业对竞争力、成本及效率差距的担忧。泰国商界呼吁通过技术转移与联合创新,推动中泰企业建立共生生态。

报告建议,政策层面应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与监管协调。

对中国而言,应重新定义“资金外流”概念,完善跨境投资法规,推动人民币与泰铢直接结算、提升金融机构自主权、简化出海审批流程、数字化备案系统。与此同时,应强化海外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随企出海”,保障投资安全。 对泰国政府而言,应提升审批效率与监管透明度,缩短商业登记和BOI批准周期。可建立统一在线平台连接各部门职能,引入战略行业“绿色通道”,减少重复审批并推广电子化报送,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企业自身应注重本地化与合规经营。出海企业需积极融入当地市场与文化,在产品设计、供应链合作、劳工关系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树立正面形象。同时,加强法律合规与风险管控,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发挥“生态建设者”作用,与泰国企业共建可持续发展格局。

中泰金融机构应通过创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强统筹与协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以上海为出海金融服务中心;大型机构构建境内外一体化体系,中小机构与其协作形成完整服务链。泰国金融机构应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mBridge等跨境支付创新,对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加强与中资银行合作,完善融资与清算机制,并提升对投资与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中国外贸加快打造竞争新优势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