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海尔自主创牌战略的验证,更折射出中国家电企业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转型范式。
近日,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中国家电出海品牌10强指数,这是一份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家电出海品牌最新成果的榜单,同时也是衡量当下中国家电出海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其中,海尔以41.14%的海外营收占比、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布局、连续16年全球大型家电零售量第一的硬核数据稳居榜首。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海尔自主创牌战略的验证,更折射出中国家电企业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的转型范式。
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创牌”的破局之道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多数中国家电企业选择“代工出口”的短期路径时,海尔便确立了“自主创牌”的长期战略。这一抉择的深远意义在2025年的市场格局中愈发清晰——上榜的10家中国家电企业海外营收合计超5512亿元,而海尔以41.14%的海外营收占比独占鳌头。
相较于代工模式依赖供应链成本优势的被动局面,自主创牌使海尔避免了陷入价格竞争泥潭,建立起具有辨识度和忠诚度的全球品牌形象。这种战略定力在具体市场运营中也转化为了可量化的竞争优势。例如,在欧洲市场,海尔高端品牌收入增速达24.07%;新兴市场中南亚、东南亚、中东非则分别增长32.47%、18.29%、65.42%。
如今,海尔已在全球构建起覆盖十大研发中心、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及23万个营销网络的完整体系,将“用户需求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的理念落到实处。
从“中国方案”到“全球智慧”的转化艺术
面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海尔的本土化实践远非简单的“产品适配”,而是深度融入当地生活场景的创造性转化。
比如,在泰国,针对当地饮冰习惯和湿热气候,海尔研发的“瞬冻锁鲜”技术使冰箱市场份额突破40%;沙特市场推出的断电100小时保鲜冰箱,则精准解决了因天气炎热、时常断电导致的食物储存难题;欧洲能源危机背景下,X11洗衣机以比欧盟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70%的性能,迅速占据当地中高端市场10%份额。
以上这些创新能力的底层支撑源自海尔的全球研发体系。71个研究院、10大研发中心构成的“全球技术底座”,使海尔能够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协同创新。这种“全球技术+本地需求”的创新策略,让海尔产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的载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慧”的价值输出
海尔的品牌全球化不仅是市场的拓展,更是品牌理念、文化价值与创新能力的全面输出。
近年来,通过赞助澳网、法网等国际体育赛事,合作利物浦、巴黎圣日耳曼等知名体育IP,以及开展本地化社区活动,海尔成功将品牌理念融入当地生活。并借助赛场体验、社交传播、用户交互等多维度激活策略,将体育合作转化为可感知的高端品牌体验。
这种品牌价值输出在财务数据中得到了印证。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收入达790.79亿元,同比增长11.66%。分区域来看,北美高端品牌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欧洲市场同比增长24.07%,新兴市场增速更为显著。
正如海尔欧洲区首席执行官所言:“体育是沟通世界的共通语言,能跨越文化差异。对海尔而言,每次合作都是与全球消费者分享'卓越、创新、用户零距离'价值观的平台。”这种价值观的输出,将使世界不仅看到海尔的实力,更感受到中国品牌的智慧与温度。
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进化
尽管海尔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国际大环境动荡、关税壁垒高筑、文化差异等挑战。如何在统一品牌调性与尊重区域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中国家电品牌全球化进程中亟待攻克的长期课题。
对此,海尔正通过“产业链深度扎根+本地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在东南亚市场的话语权,加速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转型。
海尔的实践表明,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已从“规模之争”转向“价值之争”。这种转变不仅需要企业在战略、组织与流程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更需要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这种“没有围墙”的创新模式,能够让全球最优秀的智慧为我所用,并最终沉淀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海尔的全球化历程正是中国家电产业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的缩影。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品牌理念、文化价值与创新能力的全面输出。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像海尔一样,以自主创牌的勇气、本土化创新的智慧、科技创新的实力在全球市场扎根生长,中国品牌的全球价值版图必将更加广阔而深远。(鞠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