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地区新闻

中宁枸杞专访:道地珍品果,一“杞”向未来


[  中国国家品牌网    更新时间:2024/5/12  ]     ★★★

        摘要:宁夏中宁县,观黄河美景,品枸杞美食,领略大漠雄浑,一“杞”向未来!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十周年。为切实推动中国品牌建设,进一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在第八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国家品牌网等机构于5月10日至12日,联合大型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主流媒体、行业协会等,在浙江举办了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等品牌日系列活动。

在5月12日举办的“2024《中国品牌十年路》发展报告发布会”活动上,揭晓了点赞“2024我喜爱的中国品牌”入围名单,作为上榜品牌代表之一,中宁县受邀出席并发表讲话。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孟跃军讲到,中宁枸杞,道地珍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甘美异于他处。《本草纲目》记载,“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盛情邀请大家到我的家乡——宁夏中宁县,观黄河美景,品枸杞美食,领略大漠雄浑,一“杞”向未来!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孟跃军

“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枸杞作为宁夏对外开放的一张“红色名片”,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文字记载史和600余年的人工种植史。

中宁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古老的黄河以其九曲回肠的独特经脉和发源自六盘山脉的清水河在中宁热情相拥,冲积出土质肥美的扇形平原,浇灌出甘美异于他处的珍果上品。

枸杞成就了中宁,中宁成全了枸杞。自2001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中宁枸杞开启了产业品牌化发展之路的探索行程。中宁县委政府历来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全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优势,“中宁枸杞 道地珍品”的美誉度逐渐占据消费者市场的金字塔尖,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中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把枸杞产业发展作为全县“一号任务”“头号工程”,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基地稳杞、龙头保杞、科技兴杞、质量立杞、品牌强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构建产业标准、绿色防控、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县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扬帆再出发,一“杞”向未来。新时代的中宁县正充分发挥中国枸杞起源地、宁夏枸杞核心产区、道地药材原产地、“中宁枸杞”品牌等优势,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繁荣枸杞文化。相信未来,中宁枸杞将继续深化与区内外各界行业精英、能人志士在枸杞种植加工、产品研发、产旅融合、市场开拓、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中宁枸杞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为全国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宁力量。


会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孟跃军接受了中国国家品牌网的专题采访。

中国国家品牌网: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指示十周年,请您谈谈品牌建设在当今形势下对于下至具体的企业和品牌,上至整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孟跃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建设品牌强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现实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建设品牌强国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跃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促进强大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路径。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既离不开供给侧技术与产业的创新,也离不开需求侧的消费升级,品牌作为连接两端的“支点”,发挥了杠杆撬动作用。

“中宁枸杞”品牌建设有基础有底气、前景好后劲足,总体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将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紧扣“擦亮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域经济,富甲一方百姓”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各类利好政策,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鼓足闯的干劲,增强拼的勇气,全力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中宁枸杞”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中国国家品牌网:作为“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是如何充分发挥道地产区优势打造枸杞产业链的?

孟跃军:近年来,中宁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以发展“六特”产业为抓手,以挖掘彰显道地潜能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枸杞产业“六大工程”,全力构建现代枸杞“四大体系”,切实推动中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布标准,正本清源。制发《中宁枸杞标准》,全面推行中宁枸杞标准化生产,目前枸杞标准化生产基本覆盖各产区,千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17个,自治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个,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

二是培育龙头,内强素质。在补链延链壮链上下功夫,打造全国唯一枸杞品类全产业链条,推动枸杞产业加工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建成药品级GMP生产车间10座,鼓励辖区内124家枸杞精深加工企业创新推出枸杞口红、巧克力、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110余种,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宁夏著名商标12个、宁夏枸杞知名品牌8个。

三是科技创新,聚势蓄能。建设中宁枸杞创新研究院,联结中科院院士6位、工程院院士2位,设置实验室17个,鼓励企业建成技术创新中心6个,强化枸杞衍生产品的理论研究,先后获批自主专利80余项,成果转化推出枸杞胶囊、特膳、糖肽等新产品20余种。

四是产旅融合,外塑形象。推促中宁枸杞入选第19届杭州亚运会、第4届杭州亚残会官方供应枸杞产品,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蓝图,紧扣“中华杞乡 康养中宁”文旅品牌,央视山水间的家走进中宁,打造玺赞、杞鑫、茨乡里等14个观光体验文旅基地,3A级生态枸杞庄园、枸杞健康体验馆2家,大力推进枸杞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中国国家品牌网:接下来,中宁县将如何持续擦亮“中宁枸杞”的金字招牌?

孟跃军:枸杞是中宁的特色,更是领跑中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将继续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坚定不移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全县“一号任务”“头号工程”,今年力争全县枸杞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同时,还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集约发展,深化基地稳杞。坚持一手抓老基地改造提质,一手抓新基地扩规增量,打造宁夏现代枸杞产业百亩、千亩绿色丰产示范基地5个,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全面推广“良种+良机+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带动枸杞产业丰产、降本、减损、提质、增效。

二是聚焦项目建设,深化龙头保杞。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企业里面出龙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和中宁枸杞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助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焦创新发展,深化科技兴杞。加大枸杞科技人才“外引内培”和院企合作力度,深挖枸杞“药食两用”价值,加快枸杞科技成果转化,让“产品里面出爆品,单品里面出大单品”,不断拓展中宁枸杞精深加工产品新赛道。

四是聚焦绿色发展,深化质量立杞。指导企业积极申报使用“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全完善中宁枸杞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以地定产、以产签单、以单核标、以标保价、以价稳杞”模式,强化农资集采、物流集采、包装集采等体系建设,着力降低企业生产运输成本。

五是聚焦市场建设,深化品牌强杞。深化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建设,健全统购统销订单生产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建设中宁枸杞营销中心、中宁枸杞官方旗舰店,进一步拓宽营销市场。

六是聚焦融合发展,深化文化活杞。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深挖枸杞、黄河文化,加快打造枸杞文化康养融合体验示范带、枸杞工业旅游示范带、枸杞采摘观光示范带,建设文旅融合观光示范园,推动枸杞产业文旅融合发展。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对标世界先进标杆!山东推进“好品...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太阳山上“太阳红”照亮野生茶品牌...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