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厅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卫泽都被看做是江苏政界的“明星官员”。
现年52岁的杨卫泽1962年出生在南通市张芝山镇,其父祖籍常州市武进区,杨父年轻时,从武进来到南通,后在位于张芝山镇的通海地区医院(现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事外科医生工作。
“当年很多人去那医院看病,就是冲着小杨医生和另一戴姓医生而去。”张芝山镇籍的一位长者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在老一辈人口中,仍习惯称杨父为“小杨医生”,由于医术高明、为人和蔼,杨父在小镇很受尊重,并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了该医院院长。除杨卫泽外,杨家还育有另一子。
与杨卫泽一样,其妻蔡声佩亦生活在张芝山镇,两人是中学同学——均毕业于位于张芝山镇的通海中学,蔡的父亲曾担任通海中学校长。
在老辈人眼中,杨卫泽是个务实、低调的人。2008年,恰逢通海中学1978届毕业生30周年同学会,杨和其妻回到南通参加了同学会,其时杨已身为江苏省委常委,但“并无什么架子”。
1978年,杨卫泽和蔡声佩中学毕业后,一同进入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大专毕业后的1981年8月,杨进入江苏省交通厅工作,成为规划计划处办事员。
五年后的1986年5月,杨卫泽迎来了到基层磨炼的机会——下乡挂职担任徐州市邳县(现邳州市)泇口乡乡长助理。其时杨年仅24岁。
“他和其他下来挂职锻炼的干部不太一样,很有干劲。”与杨卫泽在挂职期间曾有交集的一位人士说。
1988年4月,26岁的杨卫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几乎保持着每两年上一个台阶的晋升速度。
1990年11月,杨卫泽担任江苏省交通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1993年1月,杨调任江苏省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部经理。一年后,调任江苏省交通厅规划计划处处长。
1996年9月,杨卫泽担任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1998年4月,杨卫泽正式成为江苏省交通厅厅长,其时仅36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
“一方面,杨卫泽确实有能力,是个将才。另外他年轻、仪表堂堂,会说话会办事,比较受领导青睐,而且还是南通人,这些都是他被提拔的综合原因。”江苏政界一位观察人士向长江商报分析。
左手城建,右手文化
2000年12月,杨卫泽空降苏州出任市委副书记。一个月后,出任苏州市市长,时年39岁。
其时的苏州,正在迎接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到来。由于杨卫泽交通系统出身,对城市规划、交通建设这一领域都很熟悉,借着世遗会的东风,杨开始在苏州大搞城市建设。
2003年,苏州的内环高架(南环)建成,东环高架和西环高架也在2004年6月建成。“当时杨卫泽下了死命令,必须在6月世遗会前完工。”苏州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长江商报。
对杨卫泽而言,2004年6月是其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杨卫泽被中组部选中,参加哈佛大学公共管理高级人才培训班学习班。该学习班是由中组部牵头,由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举办的三个月学习班——8月7日之前,在清华大学学习,8月19日至9月底,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从美国培训回来后,2004年11月,杨卫泽即出任无锡市委书记。到无锡后,杨即提出要修建环城高架和惠山隧道,把无锡过去“一体两翼”的城市规划拉扯成一座大城市的骨架。此后,无锡启动大规模城市化运动。
“看准的事情,往往会铁腕来推。”无锡城处处留下杨卫泽式铁腕的施政痕迹。除了让官员压力倍增心惊胆颤之外,“杨旋风”波及了众多百姓的利益。
这些工程都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上马,之后又被默默接受,杨得到的大多是毁誉参半的评价。对他攻击最多的是“政绩工程”和“好大喜功”。
“无锡的大城市框架是在杨卫泽时代搭建好的,老实讲,很多规划还是很有超前意识的。”无锡市的一名官员如是评价。
除了城建,杨卫泽在无锡的执政思路与他在苏州时期的另一相似之处,是大打文化牌。
主政苏州期间,杨卫泽提出了旅游节的概念,并打造三古(古城、古镇、古村)一湖的旅游景点。调任无锡后,杨卫泽即主推吴文化节,在不少无锡人心目中,该文化节的成功之处,是把在此前学术界很有争议的吴文化发源地从苏州手中“抢到”了无锡。
在苏州期间,杨卫泽还主编了名为《文化遗产苏州古城》和《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的两本书籍。在无锡执政期间,杨卫泽也主编了两本书集《和谐宜人新无锡丛书》和《无锡生态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杨氏“两重面孔”
在江苏官场,杨卫泽被视为“能吏”。他喜欢喝酒,喝酒只喝茅台,在不算下属的人面前,他甚至会给人发烟。
而在下属面前,杨则有着另一张面孔。其往主席台上一坐,面沉如铁,台下噤若寒蝉。一个饶有意思的细节是,过去无锡市官员开会,常用无锡话交流。杨卫泽主政后,就改说普通话了。
“他走路很快,喜欢问东问西,两边的陪同人员,嘴边歇不下来。”苏州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其时的杨卫泽说话已有明显的杨氏风格。
前述苏州人士称,杨卫泽在2003年曾带队考察太湖沿岸建设,太湖周边有很多私人别墅,杨即对时任太湖度假村管委会主任的黄戟质问,“沿太湖是要严格控制开发的,这些别墅是怎么造出来的?”
时任苏州市规划局局长谭颖也因类似问题被杨卫泽当场批评。苏州觅渡桥位于环古城风貌带上,杨卫泽在现场办公时发现有几幢楼,直接质问谭,“原来这里规划是绿地,这些(楼)是怎么冒出来的?”
杨的这种直率中带刺的表达,让其手下的官员在汇报工作时颇有压力。另一方面,杨氏强硬风格也带有明显的人治影子,2009年2月,无锡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由,一夜之间大规模拆除遍布主城区的一千多个书报亭,这一铁腕手段曾让百姓颇有怨言。
2006年11月,江苏省委常委班子换届,杨卫泽开始担任江苏省委常委。此时,杨卫泽才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