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5】
夫妻相差几岁?
只有6%是姐弟恋
67对“金婚夫妇”中,仅有4对女方比男方年龄大,约占6%,且都只大1岁,“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择偶过程中男女心里设定的可接受配偶年龄是男大女小。”巨东红说,而且这个年龄差不能够越辈,心里设限2到8岁较可接受,“不像现在有相差10多岁、20多岁的跨辈分关系,现代社会发展对配偶之间的年龄差异设限越来越少。”
不过,她指出,目前并没有研究证明夫妻双方的年龄差距大小会对婚姻稳定性有影响。
最大年龄差:
师生恋相差11岁
陈文钧、叶珊夫妻和邹国光、卢斐琼夫妻是此次回访中年龄差最大的夫妻,丈夫均比妻子大11岁。巧的是,他们都算得上是“师生恋”。
陈文钧和叶珊认识时,他在厦门岛内一所中学当老师,她是鼓浪屿某学校的学生,一次机会,同事介绍他认识了叶珊,两人相恋了。陈文钧说:“一见面就觉得很投缘,有话聊,我们都喜欢文学和唱歌。”年龄差并没给他们带来代沟,1958年两人结为夫妻。
邹国光和卢斐琼则是同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当时我们学校师生间不允许谈恋爱,所以直到我毕业了,他才向我表达爱意,开始追求我。”卢斐琼说,原本她也很犹豫两人之间巨大的年龄差,“但是他人很好,对我家人很关心。”邹国光的这份诚意最终打动了她,1954年两人结为夫妻。
【解码6】
有几个孩子?
45%有3个娃
“金婚夫妇”们成家的年代,国家尚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是生得越多越光荣,所以当时家庭普遍会选择生育2至5个孩子。”巨东红说。不过此次回访中,也有2对夫妻表示自己只有1个孩子。
陈德馥和杨淑华夫妻告诉记者,当年杨淑华在岛外纺织厂上班,工作要三班倒,陈德馥在岛内工作,“当时交通不便,如果孩子多,我们两地跑照顾起来会很辛苦。”因此,两人商量好只要1个孩子,“我们能把一个孩子栽培好就满足了。”如今,优秀的女儿是夫妻俩的骄傲。
【解码7】
如何称呼对方?
超半数直呼其名
57%的受访“金婚夫妇”表示,生活中都是对对方“直呼其名”。巨东红指出,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些关系,“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家庭里往往是严父慈母,父亲很有权威,在家里面不太会给太太起爱称,也不会表达很多情感。”
人入暮年,许多“金婚夫妇”开始直接用“老伴”,或“老王”这种姓氏称谓来称呼对方,但也有一些夫妻还保持着特别的爱称。陈天增的太太翁少云小名叫“小宝”,结婚至今他也一直喊她“小宝”。郑南是高校教授,学生来家里探望都喊他“郑老师”,妻子李菁华便也跟着一起喊,至今未改口,郑南则称呼李菁华为“阿菁”。
【解码8】
吵架谁先让步?
一半夫妻彼此相让
婚姻生活难免有摩擦争吵,在表示曾经有起过争执的84%“金婚夫妇”中,有50%的夫妻表示多年来遇到吵架夫妻俩都彼此相让,并不存在谁多迁就谁。
“这是他们婚姻可以良好保持这么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巨东红表示,如果没有相互磨合和让步,只有一方永远掌握强势位置和控制权,婚姻是很难走到50年的。
【婚姻长久秘诀】
“夫妻间要有什么就说什么,用宽容之心相待。”
——郑南和李菁华(52年婚龄)
“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要互相谦让、信任。”
——郑登勇和洪秀恋(56年婚龄)
“彼此有困难时要互相帮助。”
——邱鼎民和曾素华(63年婚龄)
“如果意见发生了分歧,大家不要吵,坐下来商量,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
——陈兆富和许淑琴(55年婚龄)
“维持一段恩爱长久的婚姻关系有几点非常重要,夫妻要遵循互惠原则,双方在婚姻里都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好处,要相互包容,要有稳定心态,遇到摩擦和矛盾不要随意说离婚,双方要一起去面对和处理婚姻中的问题。”
——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老师巨东红
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