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从2007年香港上市5年后香港退市,再到今天赴美国曲折上市,阿里这一幕大戏曲目名称只是稍有改动,题为“最后的疯狂”。
淘宝的商业模式:人口红利还能吃多久?
(淘宝提供流量、天猫负责收割的阿里商业模式)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提交的招股说明书,2013年1-9月,其中国零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3%左右,这是最大头部分,主要是指来自天猫和淘宝的广告收入(包括竞价排名)和佣金;如果再加上国内国际电商的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为11.4%),电商收入所占比例为95%,其他包括云计算、高德地图、小额微贷等在内的业务统统加起来不过在5%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论。
这样看来,阿里的收入模式严重依赖电子商务,尤其是来自淘宝和天猫的这一部分,其中,广告收入大约占比57%,天猫交易佣金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5%。这一商业模式在阿里巴巴路演时公开的PPT上赫然浓缩为一个英文单词“traffic”(流量)。
我们姑且称之为“流量模式”——800万淘宝上的活跃卖家,吸引了2.3亿活跃买家,在这基础上,阿里又盖了一个金字塔——天猫上的4000家网上零售商。淘宝负责贡献流量,价值类似于“腐土”,天猫负责收割利润,那是利润金字塔上的明珠部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对淘宝中的假货横行睁只眼闭只眼了(没有便宜假货,哪来滚滚流量?)为什么每年“双十一”的运动式营销“苦了百万人,幸福了几千家”了,那些赔着本也要赚吆喝的就是也为天猫贡献白花花的流量价值啊。
事实证明,到上市这一刻为止,阿里依旧采用的是刀耕火种式的农民收割方法获取利润,坐享的只是那800万中小卖家和上亿淘宝客充当的“人口红利”,可是这样“杀鸡取卵”式的收割,人口红利还能坐享多久?
阿里的未来:生态系统还是土豪圈地?
(阿里右侧的生态系统更像土豪式圈地)
在马云赴美的路演报告中,有好事者统计了一下,他一共24次向投资人强调了“生态系统”这个词。
用老外爱听和听得懂的词讲故事,这是中国概念股赴美上市的不二法则,姑且不论真假。可是,阿里巴巴近年来大笔的收购行为,真的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还是土豪式圈地,还是有待观察。
还是回到那张路演PPT上。在阿里的“生态系统”上,左侧列举了阿里巴巴所有的电商业务,右侧则是阿里最近收购或者投资的新浪微博、高德地图、优酷等等。生态系统说白了就是商家锁定客户的核心能力,各种业务应用之间可以通过业务协作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畅快体验,在这一点上,阿里依靠收购一两家媒体公司或者高德地图这样的应用服务,现阶段整合有没有完成且不论,可这样的通过收购几家企业来“捏大饼”,离生态系统还远得很。
更大的隐忧还在阿里未来的业务架构。阿里高层深知淘宝“流量模式”的无法持续,这才有了近年来的大肆收购:从医药、文化产业、电影、教育、物流、足球......阿里的战线拉得已经比马奇诺防线还要长了。
“从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天下没有不做的生意”,只有一字之差,阿里以土豪圈地的做派一步跨越。
价值延宕:让资本家永远保持饥饿状态
回顾阿里15年来的成长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的灵魂人物——马云作为战略和营销高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运作能力,除了阿里声震业界的公关部外,还有一个广为传诵的例子可以证明之——2000年在国内互联网业疯狂烧钱和后来最萧条的时候,马云几乎从未动摇,别人烧钱时他默默地在杭州“耕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别人大放悲声时,他把金庸大侠和众多互联网同仁请到西湖去豪情“论剑”。
(百变马云,阿里发展历史上的诸多战略魔术大法皆源于他的“善变”)
白手起家,马云对付资本家更是自有一套战略和方法体系。阿里成长历史上,孙正义和杨致远代表的“资本大佬”对其影响深远,这才有了2007年B2B业务在香港的上市摘取果实,可一旦发现依靠“人民运动”式的销售模式无法支撑公司业绩时,马云和他的团队又在C2C业务(淘宝)和后来发展出的B2C(天猫)上安全落地,可以想象,阿里在美国上市后,一旦这一块业务出现增长停滞甚至快速衰落,马云要将“舅舅家的家产”再装入上市资产囊中,在资本市场祭出另一面新的大旗——上面写着“支付宝”三个大字连带可以无边畅想的网络金融业务。
从阿里巴巴B2B业务到淘宝、天猫再到支付宝,马云的“七十二变法”可以让资本家永远可以保持“饥饿状态”,我们称之为“价值延宕”模式——就像在小狗面前晃着那块诱人的骨头,阿里不断变化着的明星业务永远在吸引着那些追逐“100%利润”的资本家们快速跟进,而马云就像那个魔术师,一边掏东西,一边还在想着下面该出什么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