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置疑,海尔互联网之路是越走越宽了。
无论是打造日日顺物流,还是引KKR战略投资者,还是牵手阿里巴巴,海尔的互联网版图逐渐浮出水面。
其实在引入KKR时,青岛海尔“大手笔”就昭然若揭。老虎财经10月12日发表文章称,引入KKR战略投资者是青岛海尔暴涨的开端。果不其然,青岛海尔的股价已经从10月11日收盘价15.82元,上涨至12月16日收盘价20.36元,累计涨幅近30%。
为了摘下“纯家电制造业”这顶帽子,青岛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折腾了很久,除了房地产外,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主要在生活电器里转悠,最终也没跳出“家电”这个筐。想在个人消费品领域(比如手机)有所建树,国外比不过苹果三星,国内敌不过联想、华为,做手机海尔充其量就算个“陪练”的角儿。不过海尔的“互联网”战略布局的有板有眼。
牵手阿里巴巴
12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对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总额为28.22亿元港币(约合人民币22.13亿元)的投资,重点扶持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物流网络。受阿里投资影响,12月10日,海尔电器大涨7%,青岛海尔复牌涨停。
兴业证券研究员姚永华表示,阿里战略投入意在突破大件商品业务。据悉,由于大件物流的末端运送方式不同于小件,物流一直是制约大家电等大件线上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海尔电器旗下的日日顺,业务定位于国内大件物流业务,未来将专注于发展仓储和存货管理。
海尔电器公布数据显示,日日顺几乎可以打通中国网购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日日顺主要针对三四线市场,经过多年建设,在全国拥有9 个发运基地,90 个物流配送中心,仓储面积达200 万平方米以上,已基本覆盖国内所有县市和绝大部分乡镇,在家电及大件商品配送安装服务领域实现深度布局,在业内建立起独特、较难复制的竞争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整个中国只有两套大家电物流配送的体系,一家是海尔日日顺,另外一家是则是苏宁。虽然有些企业如创维也有局部体系,但没有全国性的网络,并且深入三四级城市那么深。
虽然苏宁线下有1700多个门店,但顶多达到二线城市。从中国消费市场看,消费增加的潜力是三四线地区,但是这部分地区没有苏宁,网购也无法送到,日日顺则能够全部打通,天猫能够通过与日日顺的结合释放消费者需求。
3年第三方业务50%
这次海尔与电商巨头的合作,显然是想补全自己在电商版块的短板,意在利用阿里巴巴的线上开放平台,增强自身的线上销售能力,打通线上线下平台。
据报道,2013年日日顺业务整体收入大概是29亿元左右,其中约有20%-25%来自第三方业务。这些第三方中包括家电厂商、经销商以及电商,其中电商站到整体第三方业务量的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
从日日顺内部规划来看,希望三年后来自第三方业务比例达到50%,而这50%之中,希望包括天猫在内的电商业务也达到50%。
除了带来直接的销售额,海尔还可以借助阿里在消费者数据分析、强大的B2C 交易规模获得非海尔品牌业务的快速提升,在通过后期向各经销商、用户在提供一体化送装服务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资源和数据,建立端到端的数据库,加快互联网化的步伐。
业内人士分析称,等双方合作的标准化的工作做完后,日日顺将考虑如何与天猫上的商家合作,尤其是家居建材领域。数据显示,目前其配送及安装的成本约占到货值的7%左右,而目前整个家居建材配送成本就在10%左右,日日顺比较有信心能够将这个成本降低至8%。
值得一提的是,日日顺物流作为海尔电器和阿里双方作为发展大家电物流的平台,双方承诺不会在这个平台之外做别的平台来发展大家电物流,这一点具备排他性。
资料显示,海尔从1996 年就开始布局网络,网络累计投资几百个亿,包括人员开发、市场推广、信息建设等。目前,子公司海尔电器已经在家电及大件商品配送安装服务领域有着深度布局,在全国串成一张家电及大件商品的仓储、物流、配送、安装一体的服务网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