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达成合资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天津临港油脂项目,共同出资15亿元,规划年处理大豆150万吨、精炼毛油45万吨。同年,中储粮与中纺宣布合资在山东日照建设产能为4000吨/天的油料加工线一条,年加工能力120万吨。
有报道指出,中储粮今年包括大豆在内的油料压榨能力将达到每年600万吨,中储粮有关人士对此表示不知情。
扩产动力
大豆加工并不是一项高利润的业务,中纺油脂油料的毛利率2008 年甚至是-1.81%, 2009年、2010 年及2011 年1~9 月毛利率分别为2.01%、3.42%和4.09%,中纺的油脂油料业务从来没有达到过5%的水平。
中粮、中纺、中储粮虽然是央企,除了承担了保障食用油市场供应的社会责任,三家公司对大豆加工乐此不疲实际上另有原因。
食用油是消费者生活必需品,因此大豆是大宗商品的代表之一,中国每年消费2000万~3000万吨的食用油,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元以上,由于市场过于庞大,仍然留下了大片的“空地”,这为巨无霸的央企提供了机会。
中纺集团此前主营业务是棉花和纺织品的贸易,纺织品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业绩大幅攀升的可能性并不大,有时甚至会倒退。2006 年至2008 年,中纺营业收入分别为146.56亿元、208.65亿元和268.92亿元,2007 年和2008 年分别较上年增长42.37%和28.88%,中纺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油料油脂业务贸易量的扩大,2007 年和2008年油料油脂业务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28.98亿元和200.33亿元,增幅分别达到89.87%和55.32%,而2007 年和2008 年纺织业务营业收入分别是75.97亿元和64.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98%及下降15.37%。
扩张产能做大规模同样适用于中粮。2008年,中粮的收入是1012.1亿元, 2011年,中粮的收入猛增至1782.8亿元。
大豆加工虽然获利微薄,由此衍生的一些收益甚至超过食用油加工本身。对于中粮、中纺这样的央企来说,扩张产能为其在期货市场的腾挪提供了资本。国内有实力的大豆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买入大豆的时候,一般都会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的操作。
2011年,中粮大豆加工的主要业务平台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通过大豆和大豆油期货操作净赚40.8亿港元,而中国粮油控股当年全部的净利润仅为23.7亿港元,如果没有期货上的收益,中国粮油控股仅靠大豆加工,利润的表现估计会很难看。中国粮油控股2011年油籽加工业务的毛利润率为6.1%,比上一年提升4.4个百分点,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该公司指出原因之一是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发挥了作用。
此外,三大央企扩张产能有大量的外部因素支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了拉动经济,有关部门鼓励央企扩大包括大豆加工在内的产能。如中粮在快速扩张产能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补贴。2008年,中粮获得的政府补助为19.34亿元,2009年增至23.15亿元,2010年增加至24.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