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IT互联网公司已经完成了平台积累期,比如国外的亚马逊、谷歌,以及中国的腾讯、百度。在这个平台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企业为其核心产品或业务服务,比如谷歌的移动产品、亚马逊的电子商务。正是依托这些核心才生长出平台,再到生态系统。而这正是阿里集团尝试并必须要达成的。
阿里集团方面表示,在过去十年,阿里集团完成了各个电子商务形态的形成期,从2011年开始进入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阶段。伴随着这一点,阿里集团的管理层发现,原先各家子公司的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缺少一定的关联,这样的局面很难承载未来开放生态系统的建设。
据了解,阿里集团早在2008年9月就提出将“推动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集团明确的战略。
此后,淘宝网孵化了一淘、天猫,三者于2011年6月实现拆分。阿里集团不仅由此提出大阿里战略,也为其现在的架构升级埋下伏笔。而阿里集团的高级管理层也开始着手推动集团业务的进一步结合,以构建确立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合理架构,彻底打通整个CBBS的产业链,希望达到全集团业务生态和管理系统融合的状态。
随后阿里集团独立聚划算平台,又启动B2B公司私有化的计划,以求实现原B2B业务的升级。随着今年6月20日B2B公司私有化的完成,阿里巴巴集团生态整合呈现明显加速。
据阿里内部人士透露,阿里的技术底层、账户体系、数据标准等底层架构搭建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从淘宝分拆开始,阿里跨子公司之间的人员和业务调整相当频繁。高层任命同样如此,最近一个月来邵晓锋、陆兆禧先后被任命为集团首席风险官和首席数据官更被视为围绕集团层面大市场的准备。
四年多来,阿里巴巴集团已经逐渐完成在这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布局,这次的调整是为了将此前的布局进行打通与整合,完善整个生态链的建设。
“通过架构的调整,马云的电子商务生态群开始有了生态圈的感觉,比以往更加清晰。”陈寿送表示。
而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苏会燕对此分析称,阿里集团有效整合资源之后再细分市场,最终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平台是可行的战略。这次的调整将会再度将资源和数据梳理得更加清晰,建立起在底层的协同和共享,能更好的支持接下来的业务变革,进一步实现在平台基础上的业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