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则以设备简陋和手续繁琐为由,拒绝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当地村民由此认为,镇政府有借此敛财的嫌疑。
一位石佛镇村民算了一笔账,按照全镇4万人计,石佛镇每年能收取自然水费120万元,而实际上,固始县水利局每年收到的该笔费用仅为50万元左右。
同样的差额也存在于黎集镇。固始县水利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11年,黎集镇向该局缴纳的自然水费总额仅为5.7万元,而如果按照2008年该镇总人口七万人计,当年该镇可收取自然水费210万元。
乡镇财政压力巨大
另外一个事实,却是黎集镇政府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双输局面。
张小杰告诉记者,由于2010年之后,黎集镇政府不再强制收取该项费用,他的5亩多稻田重新回到了古老的“靠天收”局面,逢上风调雨顺的年份,还能得个好收成,摊上雨水欠缺的干旱年份,也就只好望天兴叹了。
“去年一直不下雨,水稻减产了三成多。”张小杰说,这种现象再次打击了当地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单靠种田,连小孩学费都缴不上。”
这些不愿为土地投入的村民,正将土地再次推入接近荒芜的局面。
而缺少了相应收费的黎集镇政府,则不得不面临财政压力日益加大的局面。
黎集镇党委书记张健刚表示,虽然每年上级财政部门都给黎集镇拨款近百万元,但这些仅够支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其他诸如路灯维修、卫生清理等管理费用,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事实上,财政困难的现象在河南尤为严重。一些缺少财政收入渠道的乡镇,突破政策红线,闹出过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
据2008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裴城镇便曾出现“农民收割自己家里的玉米(2361,-4.00,-0.17%),还需向镇政府缴费办证”的怪事。
取消自然水费收取的黎集镇,也因少了一大笔收入,不得不寻求新的财政收入途径。张健刚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采用招商引资、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以及变卖镇属旧资产等方式,拓展黎集镇财政收入。(应被采访者所请,文中所涉村民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