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设备占比越来越高
影院设备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仅次于影片本身。
按照上述专家介绍,目前国内投资一家影院平均成本为1万~3万元/座位,也就是说,如果投资一家拥有1000个座位的影院,投资额大概在1000万~3000万元,包括装潢、放映机、银幕、音频设备、机房设备、座椅等。
而影院核心设备所占比重非常大。中影巴可公司总经理陈栩翔告诉本报:“一个影厅,它的所有设备造价占总投资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总投资2000万元计算,仅设备一块占比就在6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
按照去年全国现存的1万块左右的银幕总量计算,如果每个银幕平均可以容纳150人同时观影,仅影院核心设备领域就是一个近百亿元的市场。而目前全球拥有超过12万块银幕数量。
更为关键的是,全球放映机市场只有巴可、科视、NEC和索尼四家公司可以生产,且伴随技术的不断创新,设备的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
目前,就放映机市场而言,巴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最高,去年,巴可数字电影放映机在中国市场占比超过60%。
为了进一步稳固市场份额,巴可公司调整了在华经营策略,去年与中影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影巴可(北京)电子有限公司,其中,巴可在新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8%,合资公司负责巴可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在中国的研发、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而截至目前,其他两家公司依然执行独资的策略。
未来影院竞争
影院设备市场商机的大小,从电影圈内对于国内影视剧“拍电影不如建院线”的评价就可以看出。不过,院线对于新技术的心态一直是爱恨交加。
目前,巴可公司已经推出了4K系列激光放映机。这种技术解决了传统放映机在放映3D时的最大缺陷——损失光亮度。许多人到影院观看3D电影会感觉到视觉疲劳,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银幕光亮度不够。巴可全球高级副总裁、专业投影显示部总经理Wim Buyens解释称,从色彩度来看,用激光技术放映的技术更加均匀,具有更好的色彩还原性和对比度,使得观众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从亮度持久力和生命力来说会较传统放映机更加出色。如果使用氙灯,灯是新的光亮度还比较好,一旦老了,光亮度自然就暗淡下来,而激光的亮度则比较均衡,而且更持久。
近几年,全球3D影片发展非常迅猛。Wim Buyens说,从全球来看,数字银幕有3D放映能力的超过40%。中国的3D银幕数量比例更超过70%,目前拥有7000多块3D银幕。
不过,对于新技术,国内院线在是否愿意接受方面显得较为谨慎。“新技术更新速度太快了,而且是否实用不太好说,以4K为例,尽管比2K清晰很多,但是用肉眼看,要15米以上才能分辨出来,而国内影院拥有15米以上屏幕的院线为数不多。”国内一家大型院线负责人告诉本报,“新技术最核心的是要带来新的生产力,影院对于成本控制非常严格。目前,国内一家影院的投资回报期大概5~6年。如果不断更新设备,成本压力太大。”
设备厂商已经意识到影院对于成本的顾虑。Wim Buyens表示,现在技术在不断升级的同时,考虑到了兼容性,也就是说影院更新设备不需要将以前的设备全部换掉,可以在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这正是巴可与众不同的优势。此外,除了提供前瞻性的放映技术外,巴可还为中国放映商研发并生产了高性价比的放映设备,例如巴可即将推出的全新放映机,就是基于德州仪器S2K芯片组而全新设计开发的,将为二三线市场的小影厅提供更好的放映解决方案。
“随着未来影院的不断发展,厂商就有义务不断提升整个放映技术,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观影体验。而中国放映商对新技术的追求也使得设备采购的积极性很高。这就是中国数字电影发展非常迅猛的原因。目前全球胶片还有30%~40%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只有不到10%了。”中国电影放映协会上述专家说,“今后观众可以通过更多途径观看电影,而电影的未来需要靠大银幕(更高端的放映厅)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厅;对于影院方而言,则需要配置更高的设备,提高观影体验。对电影院来说的确是要算这笔账,就跟买房子一样,今天不买,明天买,那是你的事,但技术是会一直往前走的。”(作者:曹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