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变脸 价格翻番
事实上,在“降价死”之外,还有部分药品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药企将其“改头换面”后,重新包装上市,新药的价格却比老药翻了几番。
前述连锁药店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药品“变脸”的情况很常见,有的降价药品,生产厂家一样,但(药企)会换个包装,或是多加一种成分重新上市,“还有一种情况是变换剂型和规格,如片剂变为胶囊,10粒装的变20粒。”
家住西安长安区的杨女士,隔段时间就会购买一些常用药以备用,她在买药时就曾遇到过药品“变脸”的情形,“我记得诺氟沙星胶囊曾散装卖,一板很便宜,后来都变成了盒装,价格涨了几块。还有牛黄解毒片,以前一袋是5毛,后来也变成了盒装。”
她补充说,部分药品的化学成分和学名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加了商品名称之后,药品的价格就相差好几倍,“比如用于治感冒的双扑伪麻片,药店就有各种品名的双扑伪麻,不同品牌不同厂家,价格相差数倍。”
对于“老药”变“新药”的现象,各地的报道亦不鲜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贵阳市民何先生曾经常服用一种名叫阿昔莫司的药品,用以降血压,以前买是71.11元/盒,但当他最近再次购买时,同厂同剂量的药却从胶囊变成了片剂,而价格亦涨到了99.36元。
另据有媒体报道称,已经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就有47种名称,价格是普通红霉素的10倍。再如一种名为巴米尔泡腾片的药品,其实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价格相差几十倍。
针对药品频频“变脸”,规避发改委药品“限价令”的现象,发改委去年出台了 《药品差比价规则》,明确规定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不得以名称不同、包装材料不同等为由,制定不同价格,防止企业通过变换名称变相涨价。
此举被业界认为是发改委应对药品“变脸风潮”的有力举措,但更多人关注其执行的效果。“药品差比价规则出台后,会让药品变相涨价的现象得到遏制,但是规则出台后能否有效实施,地方监管很重要。”曹林表示。(作者:黄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