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不是最快捷径
随着工业的发展,一间间奢侈品企业纷纷从昔日小型家族企业变身为跨国公司。为争夺品牌的控制权,奢侈品产业并购烽烟四起;风投、私募、并购基金纷纷出手,打造新的奢侈品帝国。目前,欧洲市场大约有500个奢侈品牌商待价而沽,众多中国企业跃跃欲试。收购是中国打造自己奢侈品牌的最快捷径吗?
万国、名仕及豪爵品牌首席执行官GeorgesKern认为:“品牌多半来自于一种想象。”除了产品自身的优良品质之外,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愿望,让消费者感觉到梦想得以实现。但是,“一个品牌背后没有故事的话,那是卖不出去的。”对于如何塑造一个故事,打造一个全球的顶级品牌,他告诉记者:“首先你要有非常强的产品,而且你要有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要有非常棒的故事,而且要用合适的方法来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GeorgesKern对表示,“打造一个品牌,收购并不是最快捷路线,最难的是如何真正做品牌,执行和管理才是难点。”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资本驱动迈向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设计。”马赛商学院MBA与EMBA课程部主任MichelGutsatz教授分析中国市场现状时表示,“中国的奢侈品牌要发展起来存在两大障碍:第一是不同的商业文化障碍;第二是文化创意的障碍。”他认为可以通过三大方法实现:一是购买欧洲的奢侈品牌,利用其原有管理团队;二是遵循在奢侈品行业中有一个标准模式,即双方合作的形式,一方是创意总监,另外一方是首席运营官;三是和欧洲的品牌、专家合作。“人们经常说中国公司不喜欢购买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恐怕中国公司不得不这么做,而且购买的东西都将是非常昂贵的。就像约翰·斯图亚特所说:如果企业要拆分,我会要品牌、商标和商誉,实体资产可以统统归你,我会经营得比你更好。”MichelGutsatz如是认为。
文化才是血脉
GUCCI总裁明尼科·迪梭曾骄傲地说:“在很多人心目中,奢侈品品牌总是与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来自亚洲的奢侈品品牌还真的很难想象。”但是,目前一些纯粹“MadeinChina”的中国奢侈品品牌如法蓝瓷、昭仪珠宝、麒麟、上海滩等,已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以法蓝瓷为例,作为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瓷器品牌,目前在全球56个国家销售,哈佛管理学院已经将“法蓝瓷”作为中国奢侈品牌商业案例编入教材。
“在中国,奢侈品行业不仅是一个梦想,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BrunoLannes认为,还有更多的中国品牌正在发展,这些中国奢侈品牌背后不仅有着代表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而且继承了中国手工艺的精妙绝伦,所以中国的奢侈品牌能够获得成功,甚至是成为全球的奢侈品牌。尽管目前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中国奢侈品品牌还远远无法与路易·威登、GUCCI等顶级品牌相比,但毫无疑问,中国本土奢侈品已经兴起并蓬勃发展。”BrunoLannes说。
凯辉私募基金董事长蔡明泼告诉记者,过去五年,他在欧洲投资了四个比较高端的品牌。自己的经验证明,对于顶端品牌,品牌的灵性非常重要,并不是纯粹用资本去投资奢侈品牌就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从做生意的角度,确实资本可以起到作用。但是每一个品牌来自不同的国家,要充分尊重他原生的土壤,尤其在运营方面。用中国的文化创造我们自己的奢侈品牌,才能打动全世界。我们也有很好的设计人才和制造商,但是为什么没有把这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用心来打造品牌,特别是顶级品牌,才能吸引本土消费者。”蔡明泼说。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换血。’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奢侈品品牌。法国花了几百年时间,培育出世人耳熟能详的路易·威登、迪奥、香奈儿、爱马仕,中国奢侈品品牌还太过年轻,即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真要成长为顶尖品牌,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初出茅庐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想成长为顶级品牌,任重而道远。”马赛商学院MBA与EMBA课程部主任MichelGutsatz教授如此评价。(记者 侯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