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短命菊法则,Zynga风险无时不在。为此,它在3月独立注册了自己的Zynga.com平台,希望以此摆脱Facebook束缚,以一批游戏为基础,构建互联网沙漠上的围墙,寻求长久生存之道。
没错,平台类公司都有围墙,媒体领域的Yahoo,社交领域的Facebook,电商和云计算领域的Amazon,搜索领域的Google。但毫无疑问的是,真正成为平台类的公司何其困难,在单一领域内,几乎都是一家独大。
在某个单一应用领域内取得成功后,为构建自己的绿洲、修建护城河和围墙,它们几乎无一例外都转向了平台建设。如Twitter已明确开始转向平台建设、向Facebook靠拢,否则,它每月20分钟的用户在线时间,根本无法与Facebook每天在线400分钟的时长对抗——Google+“高达3分钟”的月度在线时间则更不值一提。
由此也不难看出,Pinterest、Tumblr和Draw Something等绝非是一种公司,前者的核心都是构建平台,哪怕是从某种应用开始,与之类似,微博也是这样一种从某种应用出发来构建平台的互联网模式。
Web2.0时代成功的不二法则:要么核心平台、要么热门应用。但相比于平台公司,应用前途又显得寒酸了很多,完全是高富帅和穷矮丑之别,当然在穷矮丑之后还有毫无机会的“孙山后”们。所以Facebook估值1000亿美金,Zynga 60亿美金,而多数应用们则是负收益。
那么,平台型公司和热门应用都需要大量客户沉积,都需要病毒式传播,它们之间最大差别是什么?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有更强的用户粘度,用户账号、内容、关系沉积在上面可以形成更大的“用户资产”,从而不容易进行迁移。换言之,决定在Web2.0时代成功的要素里,除速度外,还有一个极大差异就是粘度,这是决定命运的神秘力量。
2012年第一季度Zynga日活跃用户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6200万上升至6500万,同比仅增长6%,它的高管们和投行们正变相减持自家股票,同时也希望打造自家的绿洲。此时,投资者有理由认为,它们的船票可能正在趋于过期,那么管理层们在准备逃生还是造船、能否造成?自由你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