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表示,改革棉花品级指标,推行棉花颜色级检验,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棉花质量检验指标体系和检验方法与国际通行做法全面接轨,满足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B 1103.1《棉花 细绒棉 锯齿加工》和GB 1103.2《棉花 细绒棉皮辊加工》两项标准将对促进我国棉花全面仪器化检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标准出台水到渠成
改变目前主要依靠检验人员感官检验的传统检验方式,采用HVI快速检验棉花质量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改革棉花品级指标、推行颜色级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2004年开始,中国纤维检验局牵头开展了棉花颜色分级体系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不同棉区有代表性的棉样,制作了颜色级实物标准和轧工质量实物标准,建立了颜色分级图。2008、2009、2010棉花年度,在生产、收购、加工、检验、使用环节共同组织开展了棉花颜色级验证试验工作,修改完善颜色分级体系,棉花颜色分级体系基本成熟,具备了推行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改革品级指标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农业部种植业司、中国纤维检验局、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于2011年开展了棉花颜色分级试点工作,在棉花收购、加工、检验、纺织应用各环节选择部分试点单位,通过各环节相衔接、“一条龙”的试点方式,依据棉花颜色级实物标准和颜色图,从检验定级、贸易结算、实物流通、纺织配棉等方面全面试点棉花颜色分级感官检验和仪器化检验,并增加轧工质量指标检验,研究解决品级指标向颜色级指标过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棉花收购环节,棉花加工企业依据颜色级实物标准对小锯齿试轧皮棉进行颜色分级感官检验,按照颜色分级检验结果进行贸易结算,并按照颜色级和长度进行分级分垛。探索采用颜色级进行收购检验、结算和分类存放的新模式。在棉花加工环节,棉花加工企业按照颜色分级的要求指导生产加工和内部质量控制,按照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要求,逐包取样并送指定专业纤检机构进行公证检验,按照公证检验结果进行贸易。探索依据颜色级生产加工的生产工艺和应用颜色级作为重要指标的贸易结算体系。在公证检验环节,产地专业纤检机构依据《棉花颜色分级检验技术规范》对试点棉花加工企业送检样品逐样进行公证检验,出具公证检验证书。销地专业纤检机构对试点纺织企业购进的非试点加工企业生产的国产锯齿细绒棉,按配棉批申报公证检验,经中纤局审核批准后依据《棉花颜色分级检验技术规范》进行检验并出具公证检验证书。各级专业纤检机构依据棉花颜色级实物标准和颜色图开展颜色分级感官检验和仪器化检验比对试验,进一步完善我国棉花颜色级实物标准和颜色图。在棉纺织环节,试点纺织企业对从试点棉花加工企业购买的棉花按照颜色级进行贸易结算,依据颜色级结果进行纺织配棉生产,探索颜色分级指导纺织配棉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