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不要说降价了,人家还要提价呢。据悉,今年以来,卖包的LV、卖表的劳力士、卖化妆品的雅诗兰黛等纷纷加入涨价行列,幅度5%~10%。
奢侈品税降不得?
不同的声音仍然此起彼伏。财政部网站曾刊登文章称,“对进口奢侈品征消费税,也就是对富人征税,无疑有利于社会公平,不但不应降低,相反地应该提高。就扩大内需而言,其指向的是国内产品,而不是进口产品。如果扩大对进口产品的消费需求,那将损害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国内企业要么倒闭,要么更严重地依赖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将造成严重后果。”
这口吻仿佛5年前。那时候,人们在讨论提高奢侈品税时,提出的理由就有调节收入分配、引导社会消费,当然,还有增加财政收入。市场越来越大,政府看着也眼馋。于是,从2006年4月1日起,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调整,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税目。
在财政部网站的这篇文章看来,提高税率,增加收入,顺带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无疑比刺激消费更为重要。何况,它也不认为,降低或取消奢侈品税就能留住国人的钱袋。文章称,“鼓励消费者在国内购买外国奢侈品,表面上看是为了扩大‘内需’,但实际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消费者无论是在外国购买奢侈品,还是在国内购买外国奢侈品,最终拉动的都是外国的经济增长。”
另外,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奢侈品大多是外国品牌,这些奢侈品消费越多,就越可能挤占国内品牌的发展空间。我国高档消费品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必要的抗风险能力,如果取消或降低国外同类产品进口消费税,而对国内同类产品照常征收,势必造成国产奢侈品和进口奢侈品的不公平竞争,对国内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主张降低奢侈品进口税者的主要论点是,通过降低奢侈品进口税消除洋品牌奢侈品国内外市场价差,以便消除对国内消费者的歧视,并将赴海外采购者的购买力留在国内。“这一论点忽视了境内外销售周期错位因素和发展中国家国内消费者盲目追捧发达国家品牌与时尚的作用,是站不住脚的。”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也持类似观点。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奢侈品行业的一些现状和大宗消费品正好相反。如果某品牌定价不贵或常常打折,这个品牌反而会迅速萎缩;如果定价高昂,还要求限量购买,品牌反而常青。”早先在中国市场很火的品牌华伦天奴就是最好的例子:曾被很多人奉为高端品牌,但价格走低,多有仿冒,近年来渐渐销声匿迹。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出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都提醒一个事实:对于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来说,重要的与其说是品牌,毋宁说是价格。
第五大道奢侈品网CEO孙亚菲称,她曾在北京新光天地商场看到,一位来购物的顾客,直到翻到价签上标着的两万二,他才连声说“这个是好牌子”。
高消费群体“但求最贵”的心态
在降税的讨论中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是:降税并不等于降价。梅新育指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追捧发达国家品牌与时尚,往往达到盲目的程度,对此,洋品牌销售商自会好好利用以求利润最大化。至于奢侈品牌,为了营造自己的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奢侈品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下调奢侈品关税后,奢侈品价格是否会下降还很难说,因为这些国际名牌的策略就是维持高价。
这些观点被认为是点到了此番讨论的死穴上。有评论说,“降不降税我们议一议就拍板了,可是降不降价却是人家说了算。不要总干一厢情愿的事。”
在海南岛的免税店,经销商很想将劳力士、香奈儿的价格卖得比香港便宜,可是做不到。因为供货商不答应。某国际品牌奢侈品中国区代理负责人张女士表示,很多国际品牌在和免税店谈判的过程中都占尽上风,免税店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因为这些品牌在市场上不愁卖不出去,尤其是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例如古奇、香奈儿、雅诗兰黛、迪奥等品牌。
实际上,不要说降价了,人家还要提价呢。据悉,今年以来,卖包的LV、卖表的劳力士、卖化妆品的雅诗兰黛等纷纷加入涨价行列,幅度5%~10%。
梅新育说,由于中国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特别是高收入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量灰色收入,这类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很低,甚至普遍存在“但求最贵,不求最好”心态,对奢侈品的高价策略进一步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通过降低进口税来降低国内洋品牌奢侈品售价,能不落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