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尚行业资深人士、时尚产业研究者王翔生认为,“买手式经营”在内地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虽然,买手式经营是百货商场发展的出路,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还是比较复杂的。”
中国消费群体递增:买手难以培养
“百货公司”对于大部分80后和90后而言,已经成了掩埋在岁月远处的陈旧字眼。而在20年前,它曾经是时尚的代言词。随着购物中心和专卖店的出现,这一曾占据时尚零售业主流的商业形式也在不可逆转的岁月中三振出局。作为上海的第一家奢侈品百货公司,美美百货最终于去年在淮海路上落幕。老牌商场们纷纷倒闭关门,这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新型精品百货的未来。
连卡佛曾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间买手制高级商场。2006年12月,在入驻上海6年后,连卡佛宣布退出。3个月后,进驻杭州3年的连卡佛挥别西湖。很多业内人士将连卡佛4年前在中国内地的撤局归结为“买手与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差异太大、消费者对很多时尚品牌认识不够、买手制经营风险过大”。而仅仅4年后,买手制精品百货是否能够再次在中国内地找到一席之地?北京赛特集团总裁王辛民曾表示:“让国内百货公司在学习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时,最难学的是国际采购和买手培养。”
蓝国英认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买手商店越开越多,这说明消费群体已经越来越庞大,他们时髦且具有时尚意识,对于原创精神具有独立见解,凡事敢当第一,希望成为第一个体验最新潮流的人。通常,这些具有新思维的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更趋向于选择如Martin Margeila、Neil Barrett、Raf Simmons或Vivienne Westwood等具有鲜明个性的奢侈品牌,而不是LV或者Chanel这样的主流奢侈品牌。”同时,随着买手店的出现,蓝国英表示,他相信在中国培养熟悉本土市场的买手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杭州已经出现了时尚买手店Shine、和Arrtco Collection等,他们的经营者从世界各地挑选中国消费者还未普遍熟悉的品牌和更为特别的时尚大牌服饰进行销售。”
“水土不服”:代理商与买手商场之争
“水土不服”:代理商与买手商场之争
时尚行业资深人士、时尚产业研究者王翔生认为,“买手式经营”在内地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虽然,买手式经营是百货商场发展的出路,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还是比较复杂的。”
虽然买手制被视为拯救联营模式下同质化时尚购物中心的稻草,素来执着于塑造“统一形象”的国际大牌是否会对买手百货独有的陈列方式提出异议?买手制精品百货,是否会与品牌代理商之间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这些都是买手模式经营下的精品百货在中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同的品牌对此的看法不同,处理这些矛盾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决定它们是否支持,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买手制百货公司。”Andrew Keith认为,“这些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难一概而论。但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看好中国内地市场,取消或停止与代理商续签合同,这将是买手制精品购物地迎来发展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