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介绍,当前不少大企业甚至已经懂得“防患于未然”。“有些比较大的企业,在与网站签订广告投放协议时,往往就会包含保护条款及排他条款。
转载网站接到“新华社”删帖函
记者随后联系了曾撤掉这篇报道的中国网,谁想中国网有关负责人的答复,更加出人意料。据中国网称,2009年8月13日,该网站曾经接到过一份盖有“新华社”公章的传真函,函中要求中国网删除其转载的蔡国兆的报道。据这位负责人透露,接到此函文的网站“不止一家”。于是,应“新华社”的要求,多数接函网站将蔡国兆的报道“及时清除”。
新华社是否曾以传真函的形式要求各网站撤掉蔡国兆的报道?记者就此致电新华社秘书处核实。新华社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新华社的每笔函件都有相关记录,经查实,2009年没有针对有关“空调”的报道发出过任何函件;并且,传真上所盖的“公章”样式,与真实的新华社公章不符。因此新华社秘书处肯定地表示,那份“花落多家”的“新华社”传真函“无疑是伪造的”。
新华社删帖函竟是假冒的
“谁的胆子那么大,敢伪造新华社的函件?”对这一“新华社函件造假门”,普通公众也许尚觉诧异,但在资深网络公关策划刘军(化名)看来,幕后的造假者一望便知。
刘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如今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公关的运作来“删除网上负面信息”,这在行业内部早已不是秘密。
在刘军看来,虽然网络公关的活动多少与“灰色”撇不开干系,但公然以“新华社”的名义欺骗网站管理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是头一次听说。这让他不禁慨叹:“这部分人胆子也太大了,已经越过了底线。”
那么,当一份自称是“新华社”的删帖函放在你面前,你选择从还是不从呢?显然,蔡国兆的报道几乎在一夜之间退出大众的视线,说明不少网站已经用行动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一切不想看到的信息都可以消失”
据刘军和知名博主“边民”介绍,受企业委托,帮企业在网上“清理负面信息”,目前已成为不少网络公关公司的“常规业务”。
记者调查时也发现,许多网络公关服务提供商都将“监测和消隐企业的网络负面信息”作为其危机公关服务的一部分,承诺会以专业的技术与服务,“将负面信息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一家名为“负负得正”的网络公关公司,对其核心业务——“删贴”表述得更加直白。该公司在主页上声称,将为客户提供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保证“一切不想看到的信息都可以消失在您眼前”。
而从手段上看,“公关”、“人力”和“技术”是其三种最主要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