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岩画上面的人像图案,韩东山说,其头盔顶的“天线”直指正南方向,有可能是当今发现远古最早的“定南针”。
记者在分会村采访了几位上年纪的老人,70多岁的沈广泉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知道有“公婆石”,“上面的公仔早就有了,我太公也不知道画是谁作的,旧时曾有人偶尔会到那里烧烧香,拜一拜那块石头”。
大胆推测:是羽人或外星来客
陈大远曾是罗定市博物馆馆长,对罗定的历史文化有着相当认识。他说,“公婆石”岩画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参照物,而且雕刻手法原始古朴,加上内容反映原始祭祀场面,所以推测其为史前岩画。另外,“公婆石”岩画的线条雕凿痕迹并不深,有专家欲用纸将岩画拓印下来,但由于凿痕太浅无法拓印,“估计岩画是用石器等钝器工具凿刻”,陈大远说:“因此,推测岩画是石器时代创作”。
岩画上的奇怪头像究竟描绘什么人物?陈大远有两种猜想:一是描绘“羽人”;二是描绘外星来客。
陈大远分析说,岩画人像的头部左右似插有两根羽毛,就其形象可称为“羽人”,在罗定出土文物中较少发现类似图画,倒是罗定博物馆珍藏的铜人首柱形器的头像与岩画的“羽人”非常相似。记者后来回到罗定博物馆馆藏室,见到1983年罗定县罗平镇背夫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一件铜人首柱形器的头部真有点像岩画“羽人”头像,该铜人头部为圆颅、凸目、高鼻、无耳,柱体上端有一“王”字形图案,头顶留有一个孔,“不知是否也是用来插羽毛用的?”陈大远说,据此推测,“羽人”很可能是古代百越土著当“王”的人物,古人将其作为一个神的化身。
“岩画人像描绘外星来客”是陈大远的大胆猜想。
另有看法:“天线”可能是定南针
“这有可能是当今发现远古最早的‘定南针’”,广州五羊天象馆常务副馆长韩东山从天象学的角度考察岩画后发表另一番看法。他认为,这块红砂岩巨石被当地人称作“公婆石”,其上部分叉为一大一小两块石,其底部为共同石基,从天象学角度来看,整块大石具有天文坐标意义,这是颇佳的观测天象点。韩东山测算后解释说,岩画石位于阳谷之中,阳石斜面朝东向阳,正中刻有日月图案,接下来是子午水坑,坑底对角线与子午线吻合,立夏那天的太阳会在午时开始正射在太阳图标中心点;立冬那晚的月亮会正射月图案中心点。正交子午时的日月之光将会垂照在小水坑上,正好可以像镜子一样反映日月。韩东山推测道:“这天象巨石是远古三苗百越人用于确定标准时间和南位的定时、定位、定历法的巨型石器,亦即汉书所说的‘交趾于南乃万世基址’的同义。”
对于岩画上面的人像图案,韩东山说,其头盔顶的“天线”直指正南方向,有可能是当今发现远古最早的“定南针”。
羊城晚报记者李维宁
通讯员潘泽辉摄影报道(发自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