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认后,两人走上漫漫寻亲路,想寻找亲生父母。历经一次次的期待、失望,今年11月9日喜讯传来:经过DNA比对,远在江苏镇江的贾学庆,是她们从小就失散的亲哥哥。前天上午,姐妹俩在华霞家中,通过QQ视频第一次与亲哥哥“见面”。积攒半生的情感,化作了流不尽的热泪……
总听人说“长得像”
华霞说,她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从南方送来的孤儿。马玲也一样。“我们俩都在洛阳长大。”儿时两家只隔了数百米,虽然彼此没见过对方,但都常听周围人说,附近有个女孩和自己长得很像。
华霞记忆最深的是中学时上劳动课,在校外的机务段拉炉渣。眼尖的同学发现,一个正弯腰捡煤渣的女孩长得与华霞一模一样。“当时,我不在场。同学们拉着那个女孩的篮子不让走”,华霞说,那女孩不好意思,等她回来时已经偷偷跑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女孩就是马玲。”华霞说。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马玲身上。一次,她走在街上,一位妇女问她:“华霞,你在这儿干啥?”马玲愣了,那人才意识到认错了人,红着脸说:哎呀,你跟我认识的那个华霞真像,就是衣服不一样。
直到1972年10月的一天,华霞的同学金玉和马玲的同学小丽,把她们拉到了金玉家中。“她们觉得我们长得像,又都是被抱养的孩子,应该认识一下。”华霞说,这是两人第一次见到对方,“我们面对着面,就像是照镜子一样。”回忆起38年前的瞬间,华霞一个劲地说“神奇”。
两个小姑娘坐了有半个小时,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华霞先问:“你多大了?”“14岁”,马玲说。因为华霞的生日靠前,“我比你大,你就管我叫姐吧。”华霞拉起了马玲的手。
真/情/讲/述/
一声“姐呀——” 穿越了34年
(两人都是O型血,都有鼻炎,眉心都有个小疤,连彼此丈夫的职业都一样:司机)
华霞牵起了马玲的手,也牵起了俩人一生的情分。
华霞的家在城市,养父母收入高,家里条件好,养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而马玲是农村户口,家里条件差。自从认识了马玲,华霞就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妹妹”,她经常央求母亲为她做衣服时,也给马玲做一件。善良的妈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两人长得像,又穿上一样的衣服,这下连华妈妈都会看走眼,指着马玲叫华霞的事时有发生。
华霞说,后来妈妈病重,她寸步不移地侍候了半个多月,累得不像样。马玲看着心疼,就偷偷地跟她换班,两人轮流着在医院照顾了老人一个多月。为不让老人发现,她们穿上一样的衣服,因为见到她们“交接班”,医生和护士都好奇地打听:“你们是不是双胞胎啊?”
“俺们那时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华霞说,马玲比她上班早,第一次拿到工资就给她买了件衣服。以后,每次买东西,她总忘不了给华霞也捎上一份。1980年,两人先后结婚。虽然各自有了家庭,但交往不断,两家人也都熟悉。
2000年,华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边还债,一边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这时,马玲也下岗了,丈夫收入不高,她只得卖点小东西补贴家用。每次进货,她都不忘给华霞捎点日用品、小食品送来。
相识、相伴几十年,又经常被人认错,难道两人从没想过有血缘关系?
“俺俩也讨论了几十年。”华霞说,她心里一直觉得不像。“我性格外向,大大咧咧,马玲是个内向的人,做事小心翼翼”,她听说双胞胎性格基本相似,“再说,户口本上年龄也对不上啊。”
但马玲却不这么想,她老觉得两人就是亲姐妹,说不准还是双胞胎。至于户口,可能是大人当时故意把年龄报错了。
两人身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O型血、有鼻炎、眉心有个小疤。”华霞扳着指头说,“我是汉族,丈夫是回族,职业是火车司机;她是回族,丈夫是汉族,职业是汽车司机。”
两人想做DNA鉴定,可经济条件不允许。2005年9月25日,华霞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江苏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的报道,她赶紧给马玲打电话,两人抱着试一试的念头给吕大姐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