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真正能够跨过20年大槛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实际上,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2年,而中国市场上诸多 “一夜成名” 的品牌,其衰落亦如其产生一样迅速。巨人、秦池、三株、爱多的纷纷落马已是旧事陈谈,而今天仍然有许多品牌在重蹈覆辙。今天,在很多中国企业的未来战略里,都有一个目标:到XX年要成为世界XX强!但这又是从何预测的呢?有何依据?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模糊概念,所以往往也就成为了一厢情愿的空谈。
3、“玩”营销
中国企业目前越来越热衷于“玩”营销,翻来覆去地在促销、广告、传播等方面做文章,却忽视了整体品牌营销战略的运用。由于企业缺乏品牌战略管理,导致中国品牌内力不够。
无论是打造一个地区性品牌,还是一个行业性品牌,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企业误以为名牌即是品牌,期望通过一二个事件营销或者大量的广告轰炸一夜成名,而成就品牌。其实名牌只是知名度高的牌子。真正的品牌除了高知名度,还应具备美誉度、忠诚度、品牌联想以及市场影响,等等。
打造品牌需要总体战略规划,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努力。
建立一个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强势品牌的树立,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如果企业片面地追求品牌知名度,而忽视了品牌其他要素的同步,往往成名也快,倒下也快。
4、重创意轻策略
企业往往会陷入偏爱创意的怪圈,这从大多数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仍以某一个创意为取舍的事实中便可以看出。但企业似乎较少考虑宏观的对错,而这,正是企业最致命的环节。这就好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如果方向错了,行驶得越快,只会离目标越远。
多年的品牌营销经验告诉我,做品牌不是花拳绣腿,一招一式无法赢得长久的优势。一个不断推出平凡的广告但主题一致的品牌,远比一个时常有好创意但信息颠三倒四、主题混乱不堪的品牌,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一些成功的品牌,从不刻意追求某个广告的出彩,更追求一种整体的平衡,追求一种细水长流、水滴石穿的境界。点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策略比创意更重要。 当然,这不是轻视创意的作用,只是相对而论。
5、没有贯穿性
在品牌传播上没有一个主题,这也是许多企业的一个通病。传播风格不统一,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多少也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留给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仍然非常模糊。
品牌的所有传播推广都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去运作。因为一个
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公关、赞助等活动,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串起来,即使做到最好充其量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用一根主线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而珍珠与项链的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品牌形象朝令夕改,最终将无法建立强势品牌。我们周围的很多企业,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无法用一个词语去概括它,找不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6、细节执行不到位
国内许多企业在战略上引入了品牌,乍一看,都在大谈品牌的重要性,也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去做广告、活动、事件营销,似乎已经把品牌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当你发现脱落或者锈迹斑斑的户外广告牌、每天都在打折的商品、永远占线的售后电话等情况时,会不禁疑问:“这到底是什么品牌?”
品牌的塑造注重的是细节,而企业表面上的工作看似很热闹,可缺乏globrand.com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处处都是破绽。缺乏维护,反而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我一直都提倡在自己企业的能力范围之内开展适度的品牌宣传和营销行为,通过系统化运作把每一个“点”都做到位,然后再逐步完善和扩张“面”。
总之,我国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还比较薄弱,在品牌营销方面缺乏全面运作思路,众多企业对于品牌营销的努力只停留在最基本的产品营销层面开展,或某个方面。因为他们片面地理解品牌,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能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协调好。中国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缺乏系统化思维,营销管理的机制不成熟,从而导致了国内企业在品牌上鲜有作为。
那么,当前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