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中国石油(601857.SH)2010年半年报揭开面纱,这部赚钱机器的最新利润结构得以揭晓:公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在上游业务板块勘探与生产领域实现经营利润73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9%,继续保持公司赢利支柱地位。中石油谋建3000万吨最大炼厂,直追中石化
扩建炼厂醉翁之意不在油
掌控着中国境内绝大多数自采原油油源的中国石油,为何计划深耕大炼厂项目?
透过克拉玛依独山子炼厂或将上马3000万吨级炼化项目的信息,清晰可见,未来支撑3000万吨级大炼厂项目的油源,更多的将来自进口,尤其是跨国原油管道输送。
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等已建成的跨国原油管道均已由中石油承建运营。外加中国石油2009年度原油产量稳定在1亿吨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手里掌控的原油资源高达1.3亿吨以上(不含中国石油组织的油轮进口)。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大多数时候是以开采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它所开采的大量油源被中国石化等同业巨头平价或者长期协议价格收购,这被中国石油视为原油资源在自己手里没有得到有效的附加值提升。”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直言,中国石油借助启动诸多跨国原油管道的机会,也在加速对资源的消化进行布局。
这位专家介绍说,中国石油源自前国家石油部,而中石化源自前化工部,因此中国石油变身企业之后,更多承担的是为国家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找”油的重担,而凭借炼化优势,中国石化则更多地在担纲炼油和延伸石化产业布局的重担。
这种局面伴随中央鼓励同行业企业充分竞争以及央企开始独立考核经济指标等政策实施,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竞争格局迅速成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加速布局炼厂和销售网络建设的意图明显。
扩建大炼厂的另一重原因在于中石油一直冀望能够在石化领域深耕。实际上唯有通过原油炼化,中国石油才可能从原油资源中提取到仅占据原油总量10%的石油脑用于石化产品生产。
而在前述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人士看来,唯有建设大炼厂,中国石油才可能获得更多用于发展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的原材料——石油脑。恶补炼化短板的目的,是中国石油希望通过扩大炼化能力,进而不断拓展化工产品产业链和生产规模,提供更为强大的原材料支撑。
与扩建大炼厂同步,中国石油也加速整合成品油和化工产品销售网络。2009年,中国石油撤并了诸多大区销售公司,进而形成了大多数省级销售公司直接向集团公司负责的格局,使得内部流程和中间环节大大减少。
中国石油总裁蒋洁敏此前指出,尽管进口石油目前已占中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但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中国的石油企业和石油消费受国际期货市场制约越来越明显。蒋洁敏表示,中国石油将以优化资源、开发市场为目的,依托和服务海外合作项目,建设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油气运营中心,丰富贸易手段,扩大贸易规模,有效保障国内资源供应,逐步提高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
在2009年度,中国石油的炼油业务实现同比扭亏增利高达1111亿元(2008年亏损938.30亿元),当年炼油与化工板块实现经营利润173亿元的业务,这让中国石油深刻认识到了建设大炼厂带来的好处。
此前于2009年5月施行的成品油价格管理办法,一度被业界认为是国家发改委拯救中国石化年年巨亏的杀手锏。2009年当期,中国石化借此创出了每吨炼油毛利高达309元的骄人业绩,这令中国石油分外眼红。更多迹象显示,中国石油纷沓而来的大炼厂扩建项目在持续扩大自己旗下的炼化和化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