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STRONG>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古民居很有来头:</STRONG></P>
<P><STRONG> 福州“国宾馆”有两座老木厝-图</STRONG>
<P> 说起福州的古民居,很多人就想到三坊七巷,其实不然。唐宋以后,福州的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百姓的居所也开始讲究起来,这种居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三坊七巷明清古建筑为代表的“火墙包”;二是台江一带和近郊农民家的“柴埕厝”。福州闽侯上街鲤鱼洲宾馆内保存下来的两座旧民居,就是典型的福州近郊“柴埕厝”。这两座旧民居位于闽江北岸,沿江而建,十分明显地反映出了福州近郊农家的生活情调。
<P> 古民居约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据闽侯上街镇政府有关人员介绍,两座古民居的主人分别姓翁和郑,两姓人家共7户30多人住于此。大的一座为六扇五间排(建筑术语,指纵向六堵墙隔成了横向五间房)的;小的那座为四扇三间排的。这种结构的旧民居正当中都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两边为前后厢房,后厅堂两边多为厨房、饭厅或柴火间,不论“六扇五”或“四扇三”都有前后石廊或环屋走廊,用来放置风扇、石磨、水车、舂臼等农具。
<P><STRONG> 这就是走马楼</STRONG>
<P><STRONG> 六扇五间排民居外观</STRONG>
<P> 这样的旧民居多数都是单层的,唯这两座是二层楼房,这与它们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因为它们地处闽江边的低洼地带,每年都要遭遇几次洪灾。沿二楼有栏杆的部分称“走马楼”,每每洪水到来,人就只能生活在二楼上,那时,会有商家开着船将所需的生活用品送到家门口,洪水大时,他们就在“走马楼”上和商家直接交易,洪水小了,那么他们就站在“走马楼”的栏杆边,把钱放在篮子里吊下去,然后再将所需的物品装上篮子后拉上来,“走马楼”就成了洪水期间住户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P> </P>
<P>
<P>
<P> </P>
<P align=right sizcache="0" sizset="0"><FONT color=#ff0000 size=2>【<A href="
http://www.ppzw.com/gq/index.asp">2010年国庆旅游专题</A>】</FONT></P>
<P></P>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