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并购浪潮涌动
国际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行业大洗牌和中国鞋服品牌在国际市场地位的快速提升,使得泉企海外收购成为一种潮流。
早在2007年安踏上市时,该公司就宣称有收购国外知名品牌的计划。时间进入2009年,安踏以3亿多元的价格从百丽手中获得菲乐(FILA)中国区业务。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了收购国外品牌的计划,而收购的目标品牌可能来自欧洲。业界猜测,特步未来收购的欧洲品牌可能是茵宝(UMBRO)、迪亚多纳(DIADORA)或其他一些知名的户外品牌。还有传闻称,另一欧美知名品牌爱威亚(AIVA)也正在成为泉州运动品牌收购的目标。
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聪颖也曾表示要采取合资或收购的方式,与欧洲的三家国际品牌公司合作。
事实上,泉州企业提出并购的想法并非只有上述几例。福建格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河一席话就代表了大多泉州企业家的心声:“现在是企业并购的一个较好的时期。企业收购一些牌子,不应局限于国内品牌,对国外品牌也可以考虑。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我们也考虑与国外品牌合作,帮助他们拓展国内市场,我们则借助其营销网络到国外参与竞争。”
【诉求】
“补缺”与“抢高端”
为何泉州品牌在近年纷纷发力进行品牌并购呢?不少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高端品牌缺失,想办法抢占高端市场成了众企业的心头大事,借力海外品牌成为一个快捷途径。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品牌的文化价值来自于其历史价值、传统文化及所包容的社会观念,欧美品牌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优质、高贵的形象,而国内鞋服品牌历史短,文化积淀薄,难担当“抢高端”重任,正所谓“与其花大力‘造’一个高端品牌,还不如直接‘买’一个”。
除了抢占高端市场的诉求外,“缺补”也是泉州企业进行品牌并购的目的。业界人士猜测,此次收购奋牌(FUN)的泉州服装企业就希望利用奋牌(FUN)的牛仔服饰系列和休闲服饰系列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此前就有李宁公司为了开发羽毛球市场,收购了福建凯胜体育企业的全部股权,充分利用两个品牌各自的优势,快速提升了公司在羽毛球范畴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推动上市融资”也是企业寻求并购行为的一个目的。
【展望】
风险与机遇并存
有专家表示,收购本身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沟通,必须经历所谓“恋爱”磨合期,而收购之后要保持海外品牌产品原有的风格和品质,还需要注意吸收品牌的核心技术和文化内涵。
专家认为,企业收购过程中需要理性,因为“机遇与风险并存”。以并购海外品牌为例,倘若企业只收购海外品牌在中国的经营权,那就很有可能是“替别人养孩子”,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如果把设计、产销等环节全盘接收,原本精于制造的中国企业就要在繁杂的企业管理方面大花心思,成效尚需市场考验。另外,要对海外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特点、运营模式等基本问题分析透彻。在这方面,皮尔卡丹收购案正是前车之鉴,其授权运营模式在中国市场涉足领域较多,分支杂乱,在业界备受诟病。即便将来国内企业对其重新策划运作,也会因该品牌旷日持久的模式惯性消耗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