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食品业务联合利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宝洁却不断传出剥离日化之外的辅业的消息。两大巨头的中国版图于是日渐分化,联合利华不断西行,宝洁按兵不动。
2009年9月,曾有26年宝洁工作经验的联合利华新任全球CEO波尔曼分别到访上海和合肥,重新梳理联合利华的中国版图,对上海实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将工厂全部搬走;另一方面,投资5000万欧元在上海建设一个研发中心,位列联合利华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合肥担任着生产基地的角色,波尔曼当时还透露,对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感兴趣。
转移之前,联合利华在上海的2700名员工中有2500人是制造工人,如今留下的2200名员工大部分是研发、技术人员。
食品与日化的平衡
促使联合利华不断“内迁”的另一个推动力是其食品业务。
上述曾在联合利华工作过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食品企业无不受到“供应半径”的限制,奶制品需在500公里以内,调味品也有“最佳供应半径”。对于冰淇淋这样依赖冷链的食品,要求就更加严格了。
对食品业务态度迥异,使得联合利华与老对手宝洁越走越远。
联合利华的英文官方网站上,排在第一位的业务是“食品”,接下来才是“个人、家庭护理”。在欧洲,许多消费者将联合利华视为一家食品公司。除和路雪冰淇淋外,联合利华的食品线还包括立顿茶、多种调味品等。
与此同时,宝洁则不断“瘦身”。宝洁的全球高层曾对外表示,有意把业务集中在“美尚”一类。2009年曾有华尔街分析师猜测,宝洁可能剥离食品业务,并向雅诗兰黛、资生堂这样的高端化妆品发起收购。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联合利华希望走稳日化与食品的平衡木,既不愿意成为一家单一的日化企业,也不想只做食品。在内部,联合利华一度将业务划分为日化、食品和冰淇淋,后来又将日化和食品合并在一起,而冰淇淋仍单独运作。
1994年,和路雪进入中国,联合利华采用赠送冰淇淋冷藏柜的方式铺货,市场份额迅速上升。然而,本土竞争对手很快效仿跟进,市场上一度打起“冰柜战”。1998年,联合利华收购了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冰淇淋品牌“蔓登琳”。当时外界猜测,由于和路雪定价较高,联合利华有意借蔓登琳补足低端冰淇淋产品线,然而蔓登琳此后却渐渐在市场上难觅踪影。虽然联合利华获得了蔓登琳的网络和渠道,但付出的代价过大。
直到2002年,在八年的投入之后,和路雪才第一次宣布盈利。不惜血本地培养和路雪,只是联合利华执着于食品业务的一个缩影。
据上述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伊利和蒙牛在冰淇淋市场上的规模,都已是数倍于和路雪。和路雪在中国的表现与它在全球的地位不相称,多年来市场规模增长缓慢。和路雪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深度分销困难,很难卖进小城市。
曾锡文告诉记者,和路雪在北京和太仓的工厂仍将保留。对联合利华来说,上海的产业转移已经完成,而设在北京的调料工厂要向肯德基、必胜客供货,这种“都市型工业”不会迁走。
宝洁新闻发言人张群翔告诉记者,宝洁进入中国之初,与和记黄埔合资的第一家公司开设在广州,如今宝洁的大中华区总部也设在这里。广州黄埔开发区还有宝洁最大的生产厂。宝洁在长沙、沈阳等地设有分销中心,目前还没有把沿海工厂向中西部迁移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