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烟花创下了上海历史之最,但不失低碳、环保的特色。焰火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烟花中,有一种最新研发的大型特效烟花,“更加震撼,堪称奇迹”。而中国烟花人自主研发的控制发射系统,也将首度亮相,堪称一场绿色低碳的焰火PARTY。
低碳表现在各个细节中。虽然开幕式场地附近有中国馆等多个展馆,但这些展馆大多没有“张灯结彩”,目的就是省电节能。更有意思的是,世博文化中心庆典广场一排排观众席,看似普普通通的长条坐凳,竟然都是环保坐凳,“每个坐凳采用850个牛奶饮料纸包装再生利用制成。”一位志愿者说。
晚9点,静安区愚园路世博人家
“我盼着教老外包馄饨”
在上海的187户世博人家,世博会开幕的夜晚喜气洋洋。
“我手机都快没电了!”虽然是在家里观看世博开幕式,徐汇区三江路88弄19号602室的李慧声很是兴奋,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和女儿李成通电话,交甲型H1N1流感受。妻子徐旸在一旁仔细地翻阅着《上海世博官方导览手册》,“我得边看电视边做功课,找找感觉,为迎接外国游客‘热热身’。”
“期待这一天太久了,现在终于等到了!”李慧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开心!”他用最简单的话语,向记者总结开幕式的观后感。
在上海静安区愚园路419弄的一户世博人家里,94岁高龄的徐鑫涛老先生也早早吃完晚饭,与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等待开幕式,“世博会第一次来中国,就来到了上海,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25平方米的客厅并不算宽敞,但开幕式让全家人都陶醉在欢乐之中。边看电视,徐老先生边翻阅着亲自制作的《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名片》,“从去年11月开始,我每天都从报上剪下一块‘世博名片’,把外国的风土人情剪贴成册,现在已经搜集了121个国家了!”
“世博会一开幕,我们家过两天说不定就来客人了呢!”李慧声心里满怀期待。他说,一家人曾申请成为特奥会的接待家庭,但最后没能如愿。如今能有幸列入上海首批“世博人家”,一定要把外宾的接待工作做到最好。“我盼着给老外做几道上海特色菜,手把手教外国游客包馄饨,让他们体验一下中国家庭的乐趣。”
“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只要我们围坐在一块儿,就是一家人。”徐鑫涛的女婿王守华说,世博人家像是上海滩上一扇扇开往世界的窗,当游客们在此逗留,就能发现这个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我会请他们坐在红木圆凳上,品一道中国茶,听一曲姑苏评弹,一同感受我们老上海人的生活。”作为上海静安区精心挑选的50户世博人家之一,徐老先生一家早已做好接待游人的准备,“希望全世界的游客都来看看,把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带回家!”
昨夜11点30分,记者坐在返回驻地的大巴上,疲惫阵阵涌来。边上,一位外国同行就着路灯投来的昏黄光线,凑近采访本,用我们陌生的语言,向着电话那头口述关于上海的新闻。
我们该用怎样的文字凝结这注定载入历史的瞬间?这一刻,上海在欢乐中无眠,而我们却在欢乐中陷入词穷,再美的词也难还原这美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