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新股频频被爆出造假丑闻,苏州恒久因涉嫌专利造假被搁浅上市,令不少行业研究员和投资者咋舌。
造假成本低廉屡禁不止
造假事件为何频出?是上市公司的问题,还是监管问题,谁又该对此负责?这些问题引起了业内的讨论。
广东科德分析师王泽辉认为,上市公司利益驱动是诱因。在A股市场,现时新股上市已经变成了一场造富运动,每个星期都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因此出现了争相上市的现象。“而在国外实行注册制(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新股上市并没有这么大的好处。”然而,上市公司造假遭到的处罚,相对于上市后产生的财富效应来说,几乎可以被轻描淡写。“相当于随地吐痰只罚5元”,分析师笑称。即使出现因为造假而未能如期上市的现象,但毕竟这样被否决的公司占比还是相当小。
王泽辉认为,在监管问题上很难天衣无缝,“不是想监管就能监管”,美国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但一些大公司仍然出现了问题,“因为造假人的智慧无穷”。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造假,根源还是监管问题。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周子衡认为,现在的审查,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审”,“像高速路一样,能上路的车基本都能开高速”,在A股市场,基本面不好的股票也经常被炒作,比如一些ST股和新股,凡是新股必定活跃,好的公司一般都超募,不好的公司则被短线炒作。而在上市公司出问题后,调查立案也未能跟上。“当局要调查可以起诉到法院,但法院立案却很少。监管人员对公司不了解也难以进行处罚,有时候调查时可能总经理都找不到,牵扯到源头的都很难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