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业欲复制虎门服装模式
东莞厚街鞋业现在的处境就像10多年前的虎门服装,几千家服装企业各自为战,直到1993年富民时装城的出现,虎门开始有了一个展示品牌和产品、自主接单和营销的平台,企业有了转型升级的舞台,才逐渐找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最终达致今天的发展成绩。
东莞鞋业升级,从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的打造,到多个专业市场的扩建升级,业界正在进行不同的探索。但是,东莞鞋业欲复制“虎门模式”,仍有很多道坎要跨越。
其一,“只顾埋头拉车,不顾看路”,是不少东莞鞋业从业人士对现状的总结。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的突围而出,让东莞鞋业逐渐发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声音。在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副总经理张鸿看来,现阶段进行更多的是城市运营,让外界改变东莞鞋业只做外销的认识;其次才是产业运营。但是,邻近的省会城市广州早就走出了这一步。虽有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东莞如何后来居上,尚是未解之题。
其二,中国有“世界鞋都”之称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和四川成都。其中,东莞的产量最大,年产鞋约15亿双。在鞋业界,东莞已成为多项“冠军”,却长期为人作嫁衣,为国外贴牌加工,很少有企业自营品牌和自行销售。在成品鞋被生产出来之后,东莞鞋业的产业链条就断了,剩下的都被国外采购商包办了。在金融危机之下,大部分企业急欲谋求转型之路,但以港资和台资为主的鞋业骨干们,长期接受的是“非中国生意模式”。他们能否快速适应国内市场的模式,亦是未知数。
强企提升东莞鞋业话语权
10月,厚街鞋业产业集群被评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厚街镇委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厚街鞋业发展领导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厚街镇民营办主任王志钊表示,把产业链条缺失的环节补全后,厚街鞋业产业要实现升级,提升厚街鞋业在世界鞋业版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鞋业人多了几分信心。事实上,东莞的鞋企更愿意在本地进行产业升级,而非搬迁转移,东莞鞋业的转型升级也增添了强劲的企业发展动力。
从东莞搬迁到内地,有“中国女鞋教父”之称的张华荣旗下的华坚集团是东莞制鞋企业中走得最早的一家,江西赣州是华坚集团实现产业转移的第一站。早在2002年,张华荣就率军北上,与江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约兴建华坚国际鞋城,总投资达3.4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盈利,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张鸿表示。
“近两三年陆续有一些鞋材生产商和生产成品鞋的工厂搬迁到内地,但是成功的很少。”除了担任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副总经理,张鸿还身兼皮革鞋业协会副秘书长。
在东莞鞋业界看来,能搬到内地的只有两种企业,一是帮大企业做代加工的,因为代加工企业甚至连原材料都不需要考虑;二是做廉价的低端鞋的厂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东莞有制鞋企业4000多家,鞋材鞋机配套企业2000多家,鞋材、皮革、五金、化工等相关配套商铺3500余个,从业人员多达200多万人,年产鞋超过15亿双。东莞已成为全球成品鞋、皮料、鞋材、鞋机等相关产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拥有完善的配套供应链。“离开东莞这个城市,等于远离了鞋业的信息中心。”业界人士指出。
事实上,除了希冀打造高端鞋业的厂家希望留在东莞发展外,福州、成都、温州等一些希望拓展外销市场的制鞋企业,也开始陆续把研发中心设在东莞,希望借助东莞这个平台快速接轨国际市场。奥康、达芙妮等这些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就在东莞厚街开设了研发中心。“还有很多知名品牌陆续在东莞开设研发中心,他们一般在厚街租套别墅或公寓进行办公,厚街的物业价格在不断上涨。”新世界鞋都总经理林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