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生产奠定发展基石
兄弟们分工实行通力协作
由于王老吉之名家喻户晓,生意日趋蓬勃,每日所煲的凉茶供不应求,于是长子王贵成在店铺对面多租一个铺位,采用初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用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一家大小通力合作,竟然大受欢迎,其后这铺位命名为“连济堂祥记”。另外,他们三兄弟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的方便,设计了王老吉商标并进行推广。
王老吉凉茶除了在省城内风行之外,在新大陆(即美国)的市场也十分畅销,其原因与省港澳华人出洋有关,也与凉茶的工业化生产有关。
晚清年间,不少中国人被人贩子卖“猪仔”往旧金山或南洋做苦役。那时出洋劳工多,王老吉推出袋装凉茶后,大受欢迎,许多出洋华人惟恐水土不服,临行前,均带王老吉茶包以备不时之需,因而王老吉凉茶能够借此而传销于新大陆,造就了王老吉事业的发展。王老吉凉茶因此而在美洲扎下了根,直到今天,一些海外游子路经香港,仍不忘捎一些王老吉凉茶馈赠新朋好友。
梁启超在1898年至1903年间往美国旅游,期间著有《新大陆游记》,文中记载道:“……有所谓‘王老吉凉茶’者,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后来南洋一带发生大规模流行性感冒,王老吉凉茶也借此而远销南洋。初时凉茶包在广州市销售,渐渐地许多外地客亦慕名而来,而且每次购买量不少,于是贵成几兄弟商量大量生产凉茶包外销各地,但却由于药材需由江都运来,颇为费时,他们遂决定两房人往江都开店,兼做茶包,初留一房人在省城继续店铺业务。另外,为避免利益上的冲突,王家所有资产亦平分三份,几房人分工发展,实行松散结合。
王老吉为其后代留下了有利可图的生意以及“王老吉”这个想当当的牌子。总的来说,王老吉第二代生意做得平平,但他们发明了用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实现了凉茶生产的工业化运作,使王老吉凉茶能风行海外,不仅为王老吉凉茶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石,还为传播凉茶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势于香港扩张推广各埠业务
借力去伦敦参展占领海外市场
王家第二代三个儿子分工后,分别在江都、澳门和广州开拓业务。后来,贵成及其儿子继续留在江都发展,贵发这一房则迁返省城祖铺,贵祥就与儿子举家迁往澳门,以“速济堂祥记”注册。后来,幺子贵发又独闯香港。
时至王老吉的第三代,造就了王老吉最辉煌的时代,特别是外销生意更首屈一指,遍及欧洲、英、美、荷兰和南洋各埠。
贵成的儿子恒利,贵祥之子恒钜和恒新,贵发之子恒裕、恒辉和恒端,他们都是王家的第三代。王老吉第三代在上一代稳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祖业发扬光大,例如把祖铺重新装修,另外在江都一带,四处张贴王老吉的标志和广告,亦把海报派往各阜。
1896年,贵发有意让儿子大展拳脚,恒裕几兄弟即集资在香港文武朝直街设店开始新的发展。
王贵发于宣统三年腊月在港病逝,之后恒裕几兄弟又在经营上历经沧桑,由于发展的需要,他们的母亲念慈遂于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4日订立分产合约。合约中第一条是把港店分与长子恒裕,第二条是把省店分与恒辉、恒端继承,并互相订证明“所有香港界内地俱属港栈生意范围之内”及“所有省城界内地俱属省铺生意范围之内”,第三条又证明“由指定拨分之后,彼此不得侵越范围”,以明确各自的经营范围和责任。
恒裕发妻早逝,续弦再娶之后,王恒裕即偕同继室王庐燕容于港长期定居,并于1915年将王老吉原店从文武庙直街移至中环鸭巴甸街2号A地下。现在香港的王老吉及其后裔,就是源始于王恒裕的。
王恒裕在港生意蒸蒸日上,其中王庐氏的功劳颇大。
王庐氏上一代营商,对生意经营自有一套,由于她善于理财,能助夫一臂之力,店铺生意管理得头头是道。
1925年,广州发生“沙基惨案”,王老吉省店生意大受打击,不但外销市场断绝,连本地销生意也成问题,而且鉴于时局不稳,他们亦举家迁往乡间避难。
正当省店被迫停业之际,港店生意却蒸蒸日上。1925年,王老吉凉茶庄被邀请往英国伦敦参加中国产品展览会,展出凉茶包。恒裕取得此机会,凭借的是汕头贸易公司经理江海宏的推荐,因为江父(江逸文)与恒裕之伯父贵成是结拜兄弟。早于1896年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后,江逸文就于汕头设汕头贸易行,经办王老吉凉茶包出口,由此两人结为好友,后结拜为兄弟。江逸文死后,由子海宏承继父业,在港开设汕头贸易公司,除办其它类货品出口外,也做王老吉茶包出口生意。
伦敦展览会开幕那天,参观者除有英王、公主等外,还有著名人物何东爵士及一些名流绅士等。
王老吉参加伦敦的中国产品展览会,使外销生意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