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服装企业处理库存主要的方法有:
一、在商场设立特卖场或设立特价品专卖卖场。很多品牌的特卖销售额甚至已经超过正价产品的销售额;
二、作为促销赠品发放给经销商。这一方法主要可以刺激经销商多进货,作为渠道奖励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但如果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经销商把特价品随意抛售,因而影响品牌形象,而且,过多特价品的存在,又必然会影响经销商正价品的销售;
三、转换流通渠道,走批发市场销售。有很多品牌,一方面走大中商场、专卖店的销售渠道销售,另一方面又走批发市场经营,而且产品单价相差比较大,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经营策略,一些老款相对滞销的款式就以较低的价格从批发市场流通出去,而专卖系统则维持比较稳定的价格,树立品牌的整体形象,因为,面对是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表面上看来似乎对品牌的影响也比较小。但品牌的整体形象和价格体系容易紊乱,也容易引起商场和批发商之间的矛盾;
四、外销销往不发达国家。这类企业往往需要较大的销售能量,要有好的外销经验和能力。或者与外贸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绝大多数服装企业是不具备外销能力的。所以,这种方法也只能被少数大型企业采用。
正在大部分服装出口商为高成本低利润的现状连连叫苦的时候,服装尾货商却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与在中国市场廉价销售的外贸尾单不同,服装尾货商把低价购入的库存再次销往国外。
据了解,在欧美国家现在流行的低价折扣店,如“99美分店”、“1美元店”多青睐中国货,如果自己生产加工,成本太高,以低于成本价从服装生产商手中购买尾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尾货市场问题多
由于出口退税调整、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等压力,有些服装生产商索性放弃原来的主业,做起了尾货贸易商,这个低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在他们看来确实“有利可图”。
今年上半年,北京天兰天、天汇、通州等8大尾货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20亿元。仅天兰天尾货市场一家,两年来已经成就不下500位百万富翁。
今年7月1日,商务部制定的《尾货市场经营技术管理规范》开始执行,重新定义了尾货的概念,不单单指“外贸尾单”,还涵盖了订单外的产品。
尾货定义的放宽,使得尾货源头存量将增加25%左右。而随着经济复苏,服装行业的尾货数量也将再度增加。这都为尾货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相继开业的尾货市场经营面积动辄上万,不断被复制的尾货市场多数是概念炒作。这导致了目前国内尾货市场出现很多问题:其一是扎堆开业;其二是部分市场商户经营已现困境,由于尾货的上游渠道———品牌产品的生产厂商、经销商很难寻找,在固定的货源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许多商户的“尾货”生意很难盈利;其三假冒伪劣掺杂,品质难以保证,由于尾货数量仅占全国产能的5%,实际供应量有限,因而尾货市场普遍存在混乱现象,如部分商户以各种产品冒充尾货,甚至旧货和尾货混淆概念等,导致假冒伪劣掺杂。在这些尾货市场中,有着一些并非经营尾货的商户混迹其中,经营混乱始终无法避免。
正因为目前的库存处理方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何找到一条更省心、更有效的渠道成为服装企业和代理商都颇为忧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