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食利型”盈利模式难以承担扩大内需的重任
零售商原本作为顾客的购买代理,除了通过商品流通服务盈利外,还要承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但是近20年以来,为了回避这种风险,我国大部分零售商采用了联营、引厂进店及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进场费”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习惯。由于零售商放弃了自采商品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加速周转而盈利原本的经营方式,因此依靠供应商的销售返点、延长账期和收取名目繁多的“入场费”等就成为了零售商的主要利润来源。
“食利型”的盈利模式最早产生于1990年代初期。在当时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既缺少经营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资金的国有零售商业不得不把引厂进店、联营、出租柜台等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方式。9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家乐福为了实现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低成本扩张和发挥竞争优势,开始把在台湾确立起的“进场费”制度引入国内。由于当时国内零售市场中供应商普遍的小规模性、流通法规的不健全性以及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的先导作用等因素,使“进场费”一开始就被缺乏资金的国内零售商和急于低成本扩张的其他外资零售商所效仿,并逐渐成为国内零售业的一种交易规则。零售商向中小供应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场费”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而且还通过延长账期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去发展新的店铺,随着连锁店铺数量的增加,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优势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反过来对供应商收取更多的进场费用。可以说,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相当多的内外资大型连锁企业正是通过这种对中小供应商优势地位的行使和滥用迅速发展壮大的。
近年来,“食利型”的经营模式在推动我国百货店、连锁超市等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造成的零供矛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弊害也开始显现出来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和内需急剧萎缩的环境下,这种经营模式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扩大内需所造成的阻碍作用也更加凸显出来。
首先,由于引厂进店和“进场费”制度的普遍性,使国内百货店和连锁超市的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同质化必然会导致相同业态间无序的价格竞争,而随着过度的价格竞争使供应商所承担的各种费用进一步上升,零供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进场费”和其他费用的大幅增加迫使供应商不得不把各种费用追加到商品价格中去,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特别是在商品价格严重虚高的百货业,许多商品的价格已远超欧美和日本百货店同类别商品的价格。而许多号称“天天低价”的大型超市并没有使消费者感到商品的低廉,所谓的折扣店和量贩店已成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宣传口号。现在消费者对零售商花样百出的价格促销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虚高的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第三,“食利型”的盈利模式造成我国大多数零售商经营功能的严重衰退。现在相当多的零售商不仅放弃了自我商品采购并通过提高商品周转而获利的基本经营方式,而且多数卖场的销售也基本委托给了厂家的促销员。由于顾客的需求信息基本掌握在生产商的手中,除了供应商自发的调整商品以满足顾客需求外,零售商已基本失去了通过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当零售商基本放弃了对商品的经营之后,许多零售商就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产、股市等所谓的多元化战略中去。这样许多零售商只是“商品的组织者”而非“商品的经营者”,当零售商放弃了商品经营的功能后,就会逐渐蜕化为地产商或零售物业管理者。这就是当前国内零售业面对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时,经营创新和业态革新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一个不承担经营风险并放弃商品经营的零售业不可能在扩大内需上有更大的作为。面对国内零售业日益严重的同质化,习惯于“食利型”经营方式的我国零售业难以通过大批量的采购实现价格的差异化,难以通过PB商品开发实现商品差异化,也难以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因此也更难以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承担起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和扩大内需的重任。
三、扩大内需需要经营方式的创新
虽然今年105届广交会的内外贸对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200家多家大型商贸企业的参与本身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企业正力图变革现有的经营模式。从近百年世界流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零售业态的革新和经营的创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需求亟待扩大,零售业面临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我国零售业急需转变经营方式,走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首先,零售业应逐渐放弃“食利型”的盈利模式,重新回归到零售业固有的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上来。为此,除了企业自身的调整之外,政府也应尽快出台禁止大型零售商滥用优越地位的相关法律规以范市场竞争秩序。
其次,商品差异化是零售业经营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零售商除了扩大自采的比例和范围之外,要逐渐扩大PB商品的开发。PB商品开发是零售商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终极手段。目前沃尔玛在中国销售的PB商品涉及食品、服装、玩具、家居等商品领域,由于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PB商品成本变低、利润加大,销售价格比其他品牌便宜30%~50%。而日本优尼库在中国加工服装的毛利率通常高达40%~60%。但是,PB商品开发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简单的“贴牌生产”,它不仅需要从商品企划、原材料采购、对生产厂家的选择、价格交涉、交货期管理、质量管理到物流管理和最终销售的进行全过程进行的管理,还需要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员工的培养。因此只有把PB商品纳入到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打造企业的供应链。随着近年“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崛起,在国内已形成了一大批有精湛工艺,具有大批量生产能力,守信用,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和消费视野的加工企业。这为国内零售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打造高质量、低成本供应链的条件和机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零售业在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只存在成本和地域的概念,并不存在内外贸以及内外贸不同交易规则的概念。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放弃国内长期养成的交易习惯,尊重出口企业现行的国际通用的交易规则,把优势地位转化为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采购条件的交涉。近年,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周边的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的生产成本优势正逐渐显现出来。从长远看,我国零售企业学习和适应国际通用的交易规则,建立全球采购体系,不仅是加强国内自身竞争优势所必需,而且也是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第四、现在“零售制造业”和“制造零售业”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崛起。我国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这为有实力的出口生产商参与国内零售市场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起源于生产商经营创新的“制造零售业”不是简单的产品转内销,而是以产品开发为基础的产品概念和业态概念的再造过程。因此扩大内需和刺激居民消费不仅需要国内零售商转变经营方式,同时也需要国内出口加工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总之,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给中国零售业的一个最大的警示是,“食利型”经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对扩大内需的阻碍作用。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零售业正面临着由“模仿”向“创新”的重要转折期。零售企业只有走经营创新之路才能真正承担起扩大内需的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