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鞋企行业的“国美、苏宁”
然而自建渠道的拓展,无疑面临更大的成本增加。记者调查获悉,今年前8个月,美特斯邦威服饰在19个省市或买或租下了39处商业地产,涉及资金7.85亿元。而星期六鞋业在上月上市后,募集资本超过一半用来拓展直营门店。但中国大部分服装鞋企都是民营资本,都还未上市,缺少必要的融资渠道。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部分服装鞋企正在尝试销售分成的模式,与业主或供应商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品牌负责人表示,这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百货公司,品牌不付给业主租金,而采用扣点保底分成的形式,有些甚至与ITAT类似,借此分摊成本。不过,这些服装鞋企目前对产品采取贴牌形式,因此对产品质量控制严格,且拓展速度并不太快,应该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转型后的大店在品牌形象和价格方面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同时整合后的商品产品线进一步拉大,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消费者,拓宽了消费受众。据上述负责人透露,国内一家知名服装品牌之前每年销售只有几千万,转型后年销售达到10多亿元。
据了解,本土企业目前的“大店”还只是在自己品牌范围内拓展,但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企业同时代理其他境外品牌。比如百丽“人行道”已包含90个鞋类品牌。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个大卖场眼下搭建的很可能是鞋企行业未来“国美”、“苏宁”模式整合平台的雏形,一旦运作顺利,不排除百丽通过“人行道”以超大卖场的形式整合国内鞋类其它品牌的可能。
●转型品牌大卖场优劣对比
优点
●自营渠道有利产品展示、品牌宣传;
●资金周转速度快,减少应收账款
●大的卖场还可以整合资源,代理其它品牌,赚取利润
缺点
●自营渠道租金、门店装饰等成本增加
●管理水平不高的话,可能会发生类似于ITAT曾经的危机
●拓展速度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