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部主任:“早期的时候是老三件,我估计这也就是百元级的商品,比如说手表、自行车这一类的。”
袁孔良:“我还是在达县托熟人在供销社买的一台缝纫机,叫做标准缝纫机,买了用火车托运拿回来重庆来的,重庆不好买,也是凭票,外在还要通过关系,你一般人是买不到的。”
建国之初的20年,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指导下,“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主基调,人力、物力都向重工业和国防倾斜,优先发展卡车和国防用吉普车,民用汽车生产一片空白,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汽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党和国家领导人才能坐,那么当时中国汽车业应该说叫做缺轻少重,没轿车,微车也缺乏,从一汽当时来看就是卡车,生产型的工具,包括二汽当时的布局也是卡车,那么当时在北汽的布局,它就生产军用吉普车也是来满足这部分国防方面的,所以说那个时候总体来看我们国家汽车不是作为进入家庭不是作为老百姓来用的。”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人借力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了十年文革的急流险滩,重新回归经济建设的航道。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成功实现了向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逐步确立,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大国。
隆国强:“正是30年我们借助外部市场,走出去,加速我们的发展,我们年增长达到9.8%,这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不可想象的,第二个就是说,你创税能力提高了,也就是说我们出口业的竞争力提高了,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外汇了,购买力增强了。”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外汇储备短缺的现象,199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比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了整整800倍。
隆国强:“1844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有革新的内容就是进口商有个很大的内容,就是加工贸易上游零部件,占整个进口的40%作用,那些东西在计划经济下很少的,计划经济夏至进口关键部件,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出口里面一半是加工贸易,他们需要进口上游的投入品,这个我觉得是个很大的变化。”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也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千家万户从手中的菜篮子,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袁孔良:“市面上那些物质都比较丰富了,能够买得到,米也不凭票了,油也基本上买得到,肉,街上也有卖得了。”
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到1981年,全国个体户达到261户,出现了众多收入过万的万元户。那一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达到646.7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8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