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弘毅和联想投资都是按照国际化基金的运作模式在运作的,但是直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直投团队的激励是否也会和这两家基金一致呢?
柳传志:立南和令欢两位在基金里边,是按照国际规律去负责、运作的。但他们投了多少精力在控股里面,控股会相应地给他们一部分薪酬。比如立南是控股的常务副总,他要多花些心思在控股里面;令欢则几乎是义务劳动,运用他的经验和国际人脉,使我们协调地很好。
控股本身如何向一个国际化的投资控股公司进行过渡,是进行过认真地研究的。
《21世纪》:上午国科控股的邓总也讲到,联想控股的员工持股会涉及很多法律问题,需要慢慢解决。现在联想控股的股东从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三个,从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如果要做新的激烈计划,持股会的问题怎么解决?
柳传志:员工持股会一定要想法改成一个公司的形式。问题是有的,持股会里面每个人的股份比例都不好变化;而新进入的管理层有的人在里面有股份,有的没有。比如朱立南先生享有一部分股权,而包括赵令欢以及吴亦兵都没有。
这个问题我想是一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此我作为持股会这方的股东要和国科控股的股东以及中国泛海的股东在一起共同商量,找到一个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目前可以透露的情况是,联想控股的这两大股东特别是中国泛海,如果希望联想能持久办下去的话,就一定会非常认可对管理层的激励理念。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做企业的,他们知道只有管理层成为主人的时候,才能够把这个企业更好地经营下去。现在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在讨论之中。
第三问怎么投资?
除了带有“回报”中科院性质的联想之星项目之外,联想控股几乎锁定了所有投资基金会关注的热门行业。我们判断,在一些具有国有股背景的项目上,联想控股会比国际基金更有竞争优势。
《21世纪》:联想直投的投资路径,我们有点迷惑。一手是联想之星的孵化器,一手是体量较大的投资。这怎么做呢?尽管确定了清洁能源及环保、新材料、高科技、金融服务以及与内需相关这五个领域,但是否在企业属性上会有些分配,比如是否投国企的会比较多?
吴亦兵:柳总此前说,我们会拿出5亿元做天使投资基金。尽管量比较小,但天使投资极早期、高风险、投资量小的特性,5亿元的基金量已经是很大了。
我们再次强调,对此的投资是没有上限的,真正好的项目哪怕是持续性投入10亿元也没问题。但可以想见的,大部分投资仍然会集中在成熟期。另外一个,我们对国企还是民企不会有一个具体的划分。
联想直投现在有一支28人的投资团队,分成两个团队。其中8个人负责联想之星项目,另外的20人则做其他类型项目。但我们的激励是通盘考虑的,也就是说是以一个团队来考虑的。
《21世纪》:除了行业之外,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挑选核心产业呢?
吴亦兵:联想系是一脉相承的。联想控股做直投,也会是一个基本面的投资者,我们最关键的判断是企业的基本面。
衡量所投企业能否成为核心资产,最主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求被投企业有高的成长潜力,最主要的是企业的领导人能够有高远的目标,能和联想志同道合,当然还包括能够被我们长期持有。
柳传志:此次弘毅和联想投资还是比较好地渡过了此次的金融危机。在盘点的时候,弘毅所投的二十几家企业中,有30%企业的业绩反而更好了,还有50%几乎整场,按我们的标准被认为有事的也就是二三家企业。联想投资盘点以后情况也是非常之好。由于直投是要投资联想未来的核心资产,对企业的要求肯定要比弘毅、联想投资的企业还要高。
《21世纪》:可能很多人都会很关心,联想直投对包括PC在内的IT领域的投资会有怎样的一个想法?上次采访您时,您对电子商务很有兴趣。
柳传志:科技类型的投资所覆盖的领域太广了,没法一一往外拉。以IT领域而言,我认为新的发展机会不仅会在硬件、软件服务这些方面,像那天说过的电子商务等这些模式在八九年前被认为是泡沫,其实今天这些模式才慢慢成熟起来。
从硬件角度来说,PC的市场格局可能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改变。3G融合之后,还有电视三网合一等都会出现新的商机。另外云计算的出现也会有机会。围绕这些产业都会有很多很多的小科技企业出现,这都是联想投资他们做风险投资的机会,也是联想直投做孵化器的机会。
《21世纪》:柳总刚在讲话时提及,联想系要组成一个斯巴达克方阵。那控股直投和联想投资、弘毅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如何协作?
朱立南:舰队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描述方式,控股的业务则相当于是一支旗舰,控股旗下的核心资产业务其实都是一支支的主力战舰,联想投资以及令欢领导的弘毅投资,还有融科之地就是主力舰。
旗舰本身的直投业务是希望能创造出更多的子公司、更多的主力战舰,而主力战舰本身又有火力去增强整体的业务汇报。这个过程中,旗舰还要能协调所有战舰,使得其能互相配合。
吴亦兵:直投加上联想投资、弘毅,好像都是做投资的,但是弘毅主要关注的是成熟型的企业,联想投资则以风险投资为主。我们三个团队定位不同、决策独立,但是又紧密配合。一方面我们的投资范围能够覆盖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能够实现从天使投资到巨额并购的覆盖,三个团队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分享投资的机会。
第四问关于退出?
柳传志称“上市“是个不能含糊的问题。我们认为,上市可以为联想控股解决多重问题:资金的再流动和募集、管理层激励问题的解决、成为国际公司的治理机构和品牌等。柳传志的策略是,先让已投资的公司上市,再让联想控股上市。
《21世纪》:今天很多人都在问您是否会上市。上市和我们的新战略之间是否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柳传志:明确地说,联想控股愿景的第一阶段就是以上市为标杆的。为什么呢?对于做投资企业的,他本身就需要有更多自己可调动的资金来进行投入。
但控股上市的前提,是我们所投、所控股的子公司都陆续上市了。如果我们所投的这些公司能够以其高成长性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那么股市也会认可控股本身的价值。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股民的钱来加大投入,以便做继续扩股、再投入等。这件会出现非常正向的、资金宽松的循环。当然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层的长期激励问题。
《21世纪》:但上市也必然要面临诸多的问题。比如对资本市场的不适应,因为投资人总是会对企业有些财务上的要求。控股今后上市时所会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这是否和您此前谈到公司要稳定是矛盾的呢?
柳传志:在上市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就像联想集团国际化一样。我们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忠各样的问题想清楚,使得公司在发展中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如果事情有死扣,坚决过不去的,那我们就不做;如果事情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拐大弯分几步走。
上市这件事情从目前看并没有死扣。尽管如果要在国内A股上市还不太现实,因为中国证监会目前规定,不允许母子公司同时上市;但香港股市是可以的。我非常希望,未来这几年大陆的政策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21世纪》:反过来您怎么看国有股的作用呢?大家一直很关心联想控股董事会席位的变化,现在是中科院和联想都有两票,但也有认为柳总和曾董都应该算中科院的。您怎么看?
柳传志:作为中科院的企业,股份比例、董事会的席位等问题以前确实没有很认真的思考过,说我的票到底该属于谁,老曾的票怎么算?这些问题由于中科院是大股东,当时又没有独立董事,所以没有认真讨论过。
作为中科院旗下的企业,有几点真的是很愉快。比如说国科控股真的是拿企业按照企业的规则运行,而不是当做事业单位。这也就是说他们从来过任何带有行政命令的事,包括管理层的任命等等都是董事会来决定的,而不是科学院人事部门决定的。这些都和其他的国有企业不同。
所有今天中科院有两票,或者把我、曾董事长的票放在中科院或者联想持股会都没关系,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没有谁代表什么什么的问题,即使未来跟大股东也不会有利益冲突。假使有冲突,一定也会认真讨论,大概不会轮到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