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记者辗转于和田县、策勒县和墨玉县三地之间,体会到当地人在沙漠边缘生活的艰辛。
原因剖析
过度农垦加上气候变暖
穿过和田县城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这里,不少地区的地表层完全光秃,已没有任何草皮或树木覆盖。当地林业干部说,在人类的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干旱气候及大风作用下,这些地区逐步蜕变成沙漠。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加速了这种沙化过程,扩大了沙漠面积。
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植被会遭受严重破坏呢?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首先,生活贫穷加剧了当地居民对植被的破坏。当地人因为生活需要,加大了天然胡杨、红柳等植物的砍伐,使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这一天然植被保护过渡带几近丧失,使绿洲与沙漠直接接触。为了获取低价燃料,这里灌木和半灌木丛林遭受了长期无节制的樵采。记者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看到,部分荒漠草地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零星的稀疏植被和裸露不毛之地,不少地带变成风积沙丘或流动沙丘。
其次是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和田县林业局局长张林说,这里的地下水抽取已经深入到百米之下,再加上降水稀少,强烈蒸发条件下表土积盐,土壤盐碱化加剧,使得野生植物和草地因缺水而退化。一位当地农民指着脚下说:“这里的草几年前还能长到膝盖高,现在只到脚跟。”
沙漠化加剧使得当地沙尘天气明显增多,据介绍,这里每年的浮尘天气比50年代增加了100天,达260多天。
今昔对比
人进沙退 农民纷纷回迁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近几年开始出现净减少,即便在沙化最严重的新疆地区,沙化面积增长速度已减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沙漠化危害已有所遏制,流沙前移的速度明显减缓,形成了“30年前沙进人退、30年后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曾经逼近策勒县城的沙丘如今后退了7.8公里,经历3次搬迁的策勒县城终于化解了再迁之急。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风沙肆虐热瓦克的买买提明·买买提夏老人说:“现时的环境和那时相比,就是天堂与地狱一般,当时那一场沙尘暴过后,我们这一带2万多耕地全被掩埋,我们村的63户实在是无法生存,只能全部搬走。现在看看,我们的大田周围几乎全部是树,各户屋前屋后都是果实,搬走的农户都又搬回来了。”
官方统计,这几年陆续回迁到当年离开之地的策勒县农民有450多户共1800人。
记者在策勒县“第三号风口”处还看到了达700亩面积的杨树林带。策勒县林业局副局长祁振东说,该林带与其他风口的林带连成一片后,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在3年后就会显现。
生态改善的最大作用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田县农民库尔班·艾合买提说:“现在的沙尘明显减少了,以前每亩小麦最多产120多公斤,目前可以产到460多公斤,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策勒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自2004年开始,策勒县开始推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截至目前,全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面积达20850亩,年产值近1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