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跳桥者后被送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据他称,其手部粉碎性骨折,“腰椎断了”。他透露说,那位老者在桥上只跟他客气地说了三句话:“朋友,你要干什么”、“你是谁”、“我们交个朋友吧”。
声音
海珠桥已成为“申冤桥”了。
———南都网友
你们媒体长枪短炮对着他,他心里说不定很高兴呢。(海珠桥跳桥)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跳桥者)还要打电话给媒体,“怎么你们还没来。”———一位警察
“真的想轻生的人,很多都涉及到精神上的问题,而作秀者的问题并非只有死才能解决。跳桥秀者都是希望通过过激、张扬的方法使自身的难题受到媒体、社会的关注。”
“警方也注意到群众对这类作秀行为越来越反感,而且作秀者大多早已准备好怎样应对耐心劝说,以便拖延时间吸引关注。”
———谈判专家
突发速评
过激不能仅靠劝解
海珠桥跳桥事件已经演化为公共事件。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创下12人欲跳桥的纪录。在几十天的时间里,围绕这一事件,媒体、网络纷纷设置议题,提了不少建议,有建议派守桥人的,有建议海珠桥设立信访点的,有建言海珠桥增加铁丝网的……从“堵”到“疏”,不一而足。
令人遗憾的是,鲜有部门高调回应,更谈不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了。海珠桥跳桥事件依旧“层出不穷”,跳桥的动机有的来源于个人,有的来源于家庭,有的来源于社会。处理此类公共事件,困难不少,但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吧。张鹏
跳桥秀报不报媒体左右为难
大学教授:应该带着问题进行报道,跳桥事件不断上演,不是媒体的错
海珠桥跳桥秀,已演变为公共事件。媒体似乎也陷入了两难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将海珠桥推向社会的聚焦点。
此类事件该不该报道?媒体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记者请教了专家。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博士介绍,社会心理学认为,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把人们的心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社会心理、情绪传染的一个途径。因此,传媒渲染性报道会诱发更多危机事件,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感染现象。
“媒体宣传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她说,思想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其意识活动处于相当狭窄的状态,这较一般人更容易受暗示和诱导。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认为:“这类事件可以报道,但要注意方式。”
他表示,媒体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类事件,绝不能煽情,更不能漠视生命。在现在这个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社会,要满足读者不断的需求,就不能不报。
“但不能过分炒作,运用一些轻佻的词语,特别是跳桥者有严重的伤亡情况下,媒体不应该使用一些血腥照片,这虽然可能吸引读者眼球,但社会效果并不好。”
董天策教授说,对严肃媒体而言,应该用理性的方式带着问题进行报道。跳桥事件不断上演,这不是媒体的责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些人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引起人们关注,但这些人只是很少一部分。
“媒体要做的只是改变以前不合理的报道方式,尊重事实,提出问题,突破记者的主观判断,因为并没有很多依据表明,是媒体的报道导致了跳桥事件不断发生的从众心理。”董天策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