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电视广告上,记者也看到,像这样号称有28.44克千足金的金牛和五牛图,为了欺骗消费者,也提供了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和一堆的证书。
王邦华:“基本上都是假的,为什么说它都是假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机构,就算有这样的机构也不可能出这样的证书。”
王邦华告诉记者,目前之所以骗子能够顺利实施诈骗,原因就是我们的执法环境对骗子太过于宽容。本栏目《王海打假范曾金币》已经播出一周了,但北京中海福文化和饮兰山房两家企业仍然可以拒绝消费者的双倍赔偿,并正常营业,他们使用假发票涉嫌偷逃上亿税款的行为,记者联系相关部门已经4天了,甚至没有人问一下发票号是多少,在北京,这么宽松的造假诈骗环境,实在让人惊讶。
王邦华:“虚假的产品要想宣传出去,必须通过媒体来做大量的广告,我们虚假广告这块应该是工商部门在管,我们的工商也往往,知道他是虚假广告往往就是罚款,罚完款以后,就不再往下追究,今天罚款明天登,明天登了之后再罚款,罚款、刊登、刊登、罚款,就是这么样的来宣传下去,咱们的虚假宣传品广告,仍然风行天下。”
而采访中,牛井和也告诉记者,市场环境的治理牵涉多个部门,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很难让人满意,因此收藏市场、礼品市场的诈骗行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规范起来,所以他也建议消费者,不要过分相信各种媒体的宣传,同时在自己有购买冲动的时候,最好能够多听听家人和行业人士的建议,用理智战胜贪婪。
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商户牛井和:“如果每个消费者能够理智一些,他可能上当的机会就少一些。”
半小时观察:执法不能“掺假”
今天,北京中福海文化公司负责人给书画家范曾写了这样一封致歉信。他在信中承认夸大金箔画含金量,误导了消费者,给范曾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负责人在信中透露,夸大含金量原本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目的是折抵巨额的广告费用。
这位负责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惊人的信息,原来这些年一些媒体上铺天盖地、不厌其烦推销所谓收藏品、高级礼品的广告,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实惠,而全都是彻头彻尾的欺诈,并且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一个个骗局不断地在复制和重演。
一个靠行骗来牟利的行业怎么能大行其道,越来越红火?事实上,除了骗子们设置的重重陷阱,我们看到他们还享受到宽松的环境和很多便利的条件,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赚取广告费,把版面和时段变成了行骗的舞台,质检部门对形形色色伪造的证书视而不见,民不举官不究,工商部门能让虚假的公司注册地址蒙混过关,骗子公司开具假发票也没有受到税务部门的追究。正是在这些或明或暗的漏洞中,这个靠蒙骗欺诈行走江湖的行当迎来了畸形的繁荣,成千上万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稀里糊涂就当了冤大头。
而当我们对这起诈骗近亿元的假金币报道后,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还没有一个部门过问此事,骗子公司仍安然无恙。面对这些骗子公司,我们并不缺乏法律武器,现在看来,比虚假宣传和假冒商品更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在执行法律中究竟有没有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