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位优越但难以吸引外地鞋业人才
丹阳作为长三角黄金区域内的城市,交通便利,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邻近,区位优势独特,但丹阳鞋业与国内最典型的温州、广东、福建等鞋业基地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丹阳鞋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人,外来民工人口比例相对很低,丹阳鞋业内的人员流动性并不大,用工情况十分稳定,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丹阳鞋业也难以吸引更多的外地鞋业人才加盟。
据介绍,目前,丹阳鞋业员工待遇普遍不高,仅1200元至2000元左右。而相关资料表明,在广东、温州、福建等地,鞋业技术熟练工的月薪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甚至月薪高达3000元左右,由于工资报酬上的“反差”,丹阳鞋业难以吸引外地鞋业人才和熟练制鞋工。
已经意识到人才对于鞋业发展的重要性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商会积极展开行动,由劳动部门牵头,重点组织企业主动赴山东、河南等地工源相对充足和集中的省份招工,同时,借鉴海外输出劳务公司的经验,使劳务公司与企业主沟通洽谈,探索建立新型用工关系,招聘各类人才,为丹阳鞋业补充新鲜血液。
形成精准市场定位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丹阳鞋业大约在十年前原本是男女鞋齐头并进,但随着温州男鞋的迅速崛起,丹阳男鞋的生存空间逐渐压缩,到现在,丹阳鞋的主打产品已经逐渐变成了中高档女鞋。
目前,丹阳本土培育起来的一批品牌中,多数以内销为主,大多数处在依赖代理铺设营销网络的阶段,优越的产品品质和并不昂贵的定价,使丹阳鞋具备很高的性价比,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内销市场上找到自已精准的产品定位。
近几年来在丹阳,非品牌鞋企靠高品质仍然吸引了数量稳定的套牌订单,品牌鞋企靠精准的定位在女鞋市场上稳扎稳打,内销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对这里影响甚小,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但也正因为如此,丹阳鞋业形成了整体萧条的中国鞋业的一小片“世外桃源”。一位鞋企老板坦言:由于只顾埋头做鞋,忽略了关注外界的信息及与外界的友好沟通,在不知不觉中,无论品牌意识、经营意识,都容易停在现有的轨道上,落后于大环境。
如何促进鞋业又好又快发展,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鼓励支持鞋企创品牌,对申请专利的鞋企予以资助,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真皮标志、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由此,丹阳鞋业走品牌之路的愿望显得愈加迫切。
面对在市场经济中举步维艰的丹阳鞋业,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真正叫响几个有影响的名牌,打造几个龙头鞋企,进而带动整个行业向现代化、品牌化全面转型。这正是丹阳鞋行业需要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