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已超过20万亿元。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6919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人把不花钱的原因,归结为基本养老保险力度不够;76.0%的人认为,新医保未明确,老百姓仍然担心看不起病。
近年来,启动和扩大内需是国内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毋庸置疑的现实是,虽然人们的手中比过去更加有钱,但却日渐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此次调查无疑为此提供了依据。
2005年,《新周刊》曾以“中国欲望榜”为题做过一次网络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更多的钱”,其后才是“环游全世界”、“开名车”、“住别墅”等等。向往“更多的钱”,不等于想花“更多的钱”,而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恐惧迫使人们企图以“更多的钱”规避风险。制约消费需求的原因有三种: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导致的购买力低下;应对未来消费需求导致的购买力暂时不足;公共品供给不足造成的购买力结构性失衡。其中,反映在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福利保障体系落后,无疑是导致“有钱不敢花”的重要原因。
笔者至今依然记得,十几年前花一万多元购买大彩电在亲朋好友之中稀松平常,而如今似乎已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前的收入远非今日所能比,唯一不同的是,当时住房、医疗、上学无忧的人们很少为未来担忧,很多人甚至没有所谓的储蓄。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流连于高档购物场所的多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除去可能存在的“灰色收入”之外,必须承认这一点——— 良好的福利保障使没有后顾之忧的他们更敢花钱。这样的消费优势,显然是那些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之外的人们无法比拟的。
只有当制度具有明确性与稳定性的时候,人们才容易做出较长期的预期。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制约消费的一块“短板”——— 很多人“不敢花钱”,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他们预期远景,而只能通过增加个人储蓄来积攒应对风险的“安全感”。
我们羡慕的高福利国家轻松惬意的生活,正是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兜底”。实际上,社会保障并不总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与此相反,往往是在危急中诞生,并且成为克服危机的制度保障。西方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开始建立并且不断得以完善的,这对于我们或许不无参考。
目前,金融风暴正横扫全球,国内经济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对经济的更多拉动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相比起降息之类的货币政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容易增强消费信心,从而释放社会消费能力,共同应对金融动荡所带来的阴霾。新一轮危机面前,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其覆盖范围,有必要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