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肉,那就爆炒或糖醋
一年后,小陈来到厦门一家高级西餐厅,开始做“砧板”工作,主要是配菜。三个月的时间,小陈发现,高级餐厅在食品原材料上控制比较好。“这家西餐厅采购的东西,质量都比较好,不新鲜的食品很少购买。”
但餐饮业毕竟是餐饮业,免不了要遭一些“潜规则”控制。“在操作程序上还是避免不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配菜的盘子从来不洗,生熟不分,”小陈说,厨房的“白切鸡”都是事先做好了放在冰箱里的,顾客点的话就拿出来加热一下。
“夏天,白切鸡很容易变质,7天左右就会散发异味。这个时候,厨师就会利用爆炒、糖醋等手段将臭味掩盖。变味的白切鸡加辣椒炒,做成重口味的宫爆鸡丁;臭肉,一般会先拿去冲水,然后泡醋,最后煮烂或是炸熟,做成大家喜欢吃的糖醋肉……”
2003年,小陈去了漳州一家超市的快餐店,他说快餐店的“原材料”更加糟糕,都是超市卖不出去的快要烂掉的海鲜和肉类。“快餐店的肉很多都是发臭的,油也是用变质的肥肉炸出来的。”
“超市的肥肉和猪肉当天没有卖出去,就冰冻着,第二天再继续卖。肉一旦发臭,就会拿到快餐店去炒。肥肉就会炸成油炒菜,油渣加在菜里面来替代肉,这样看上去肉比较多一点。”
厦门的一些餐饮店,通常都是购买高级西餐厅炸过多次的油。“红烧鱼等是需要油炸的,这些油都是重复利用,直到出现恶心的黑色,然后再用来炒菜,所以,有时候炒的菜看上去都黑黑的。”小陈说,“有的时候也会用地沟油,或者两块钱一斤的劣质油。那种劣质油一到冬天就结冻,米黄色,比正常颜色会黄一些,根本不是猪油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