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财政部网站再次发文称中央财政将加大力度,力挺中小企业发展,并透露,财政部将于近期制定《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采购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有关财税专家之前就对记者指出:“靠财政补贴并非最好的方式,现在最需要的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基调,主要就是要求在金融信贷上继续给予支持。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已经充分意识到目前的金融危机,绝不能影响到国内的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并试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目前都在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案,比如各地都在纷纷采取措施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浙江成立了中小企业银行、小额信贷公司,上海也试点了小额信贷公司。
“但是目前各地方试点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仍然很少,例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最好由国家出面成立公益性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或是地方成立这种公益性的担保公司。”奚君羊还认为,“政府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应扩大中小企业的面。此前技术创新往往针对高科技企业,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很难拿到,应该放开面使更多企业受惠。”
房地产调控政策转向:支持居民购房
努力解决好涉及民生的问题。出台并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伙食补贴,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别资助。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继续做好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工作,特别要做好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和倒闭、转产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快灾区公共设施建设,确保群众安全过冬。
这是多年来政府高层首次在房地产问题上出现对于交易环节税费的放松,并明确提出鼓励购房。专家表示,这一政策意欲促进目前萎靡不振的房地产市场,促进成交量的恢复。
事实上,地方政府已经采取行动,第二季度开始,包括杭州、西安、长沙、厦门、上海等城市纷纷出台楼市救市措施,主要包括放宽第二套房贷款、减免购房的相关税费、为购房者提供财政补贴、延长还款期限、调高公积金贷款上限、购买商品房可办理户口等。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10月18日在深圳召开的“2008中国市长论坛”上表示,每个城市根据它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房地产形式可能会出台不同的政策,这一点上相信每个城市政府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许多事情只能先试一步,下一步再规范,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过来的。”
仇保兴表示,各地政府应该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纠正,也还来得及。他表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当前正在密切观察各个城市的政策动向及政策效应,适当的时候会拿出规范性意见。言下之意允许各地尝试不同的房产救市措施。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公开默许各地的“救市”措施。
据悉,降低房地产开发、交易过程中的有关税率,特别是针对发展商的土地增值税和针对消费者的房产交易税等税费,将直接为开发商和购房者减负。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房产交易税包括了契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一般个人普通住房的契税率为房价的1.5%,印花税率为0.05%。而房产交易过程中还有相应的房产登记费。按现行规定,消费者购置一套房产证未满五年的二手房,税费和中介费总和已高达15%以上。
以最近正式发布了房产救市措施、减免商品房交易税费的杭州市为例。根据政策推算,原先购买一套总价为100万元的商品房(面积140㎡以下),所需承担的税费是:契税100万×1.5%=15000元,印花税100万×0.05%=500元,房产登记费85元,合计税费15585元。减免税费以后,房产登记费85元暂停征收,契税、印花税按照80%的比例返还给购房者,购房者实际需要支出的税费为3100元,比调整前减少12400元。
保外贸也是保就业:出口退税率将再次提高
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0月16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与带团参加15日—19日第104届广交会的各省外经贸厅厅长座谈时,上海、广东、深圳、江苏、福建、北京、安徽的代表均表示“目前已到了最困难时期”。
参加广交会的部分中国参展企业和来自海外的一些采购商称,本届到会的海外采购商人数比起前两届有较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加剧,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我国对外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海关总署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增速均大幅下滑。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0.8亿美元,增长1.8%,比去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鞋类出口增长15.1%,回落1.7个百分点;家具出口增幅回落3.5个百分点。
从2008年8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当时这2%的提高对于众多纺织品服装企业来说,不啻为一纸赦令。
在上海市外经贸委贸规处副处长罗志松看来,随着近些年国内“优化产业结构”的呼声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再明文提倡或者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大家都想做高科技含量的东西,都想做出属于自己品牌的东西,有些地方甚至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随着目前国际大的金融环境日益不乐观,国内不少企业倒闭或者破产。“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表明了国家希望保就业。”昨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保增长”短期关键看政府投资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从年初要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到此次鼓励投资,宏观调控对于投资的态度变化是此次工作部署中比较突出的一项。
在此次经济工作的主要安排中可以看到,保持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美国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进口能力下降,导致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被寄托在国内需求的增长上。
增加内需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投资,另一部分是消费,由于对消费促进往往比较间接,使得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
从此次公布的刺激投资项目来看,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属于政府投资范畴,也是能够短期最明显体现在经济增长上的利器。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保证投资速度不下滑是保证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相比于此前对于经济过热的担忧,目前国内对于宏观经济已经开始转向对经济低迷的忧虑,甚至开始有人担心出现类似1998年的经济过冷状况,“除了鼓励内需之外,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也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能够期待的财税政策包括政府对于企业的减税,进出口退税,以及增值税转型等等。”
理顺能源价格机制时机成熟
继续控制价格上涨。改善主要农产品和能源等基础产品的供求关系,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
目前,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由政府制定或管制,价格形成机制未与国际接轨,能源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由于长期以来能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能源供给与需求关系,能源价格偏低,进一步导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能源价改的问题已经谈了多年,但是一直没有行动。今年能源价格起伏变化很大,比如谈了多年的燃油税等问题,也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国家信息中心能源专家牛犁对早报记者表示。
“电、煤、成品油、取暖等资源产品的价格机制一直没有理顺,在今年能源价格大涨的环境下,使得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对早报记者表示,随着近期油价回落到70美元左右,煤炭价格回落,现在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阻力会小很多。
牛犁对早报记者表示。“用市场手段把价格机制理顺了,我们本身确实可以用价格杠杆抑制能源的浪费。”
对于能源价格问题,韩晓平进一步对早报记者表示,“我们面临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改革本身的问题。我们应该谈论的是市场交易主体的问题,比如电力和石油的交易机制,我们需要对于价格的高低有个判断的依据。”
财政增收下滑 财税“开源节流”
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对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支出,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
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事实上早已经成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凸显的问题。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直接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
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分析说,“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等等措辞,虽然是每年年底都必提的一般性提法,但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有其特定的含义。
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谓陡转急下,6月财政收入增幅为30.7%,7月增速回落近半,至16.5%,8月进一步下降至10.1%。而此前又有消息说,9月份只有2%多一些。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政府要尤其强调收入加紧入库,以及支出的结构性调整。具体而言,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规避偷税、漏税、欠税行为,减少税收的流失,加紧收入入库。另一方面,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强调“钱用在刀刃上”。一般而言,每年财政支出都是“前紧后松”,临近年底,可能会出现突击完成预算支出的状况。今年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更需强调防止突击花钱,控制一般性支出,杜绝浪费,把钱花在民生问题的投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