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雯六字赠大学生
作为我市获得首枚奥运奖牌的运动员,张亚雯被称为“重庆女儿”、“奥运英雄”。早在回重庆探亲休假前,远在北京的她就答应了市福彩中心和本报的邀请:“我一定回家乡参加这次公益活动。”
昨晚,为农民工子女代表现场发放助学金后,张亚雯用熟悉又亲切的重庆话鼓舞这些莘莘学子:“弟弟妹妹们,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你们在学校里面克服困难、坚持学业,一样是英雄。”
张亚雯送给现场大学生6个字:加油!坚持!拼搏!“祝你们早日成为国家栋梁,回报社会,用爱心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欲捐出奥运会服装
“我常年在外,晚报是我了解家乡的窗口,我经常在晚报网站上看见各类公益慈善爱心活动”,张亚雯说。此前,重庆遭受旱灾洪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这个重庆妹子多次向家乡和地震灾区捐献爱心。
昨日,张亚雯将北京一位艺术家送给自己的泥人礼物,转赠大学生代表杨蓓。19岁的杨蓓是南岸区黄桷垭人,父母在南山上种田务农,“爸爸偶尔出去打下零工,挣钱供我交学费。”
今年高考被重庆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录取后,懂事的杨蓓利用暑假一直在外打工挣学费,“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好,我要为他们分担。”得知这个小姑娘暑假几乎没有回过家,张亚雯非常感动:“我常年训练,很少在父母身边。杨蓓和父母就在一座城市,为挣学费也不得不少回家。”
张亚雯拿出随身携带的礼物:“这是奥运会期间,北京一位民间艺术家送给我的礼物,是我在赛场上挥拍拼搏的姿态,我把这个‘张亚雯’送给你,陪伴你四年大学生活。”她拉着杨蓓的手说,“无论今后有什么困难,我们大家都会帮助你。”
昨晚,张亚雯还表示,将把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比赛用服捐赠出来,义卖所得通过“重庆晚报慈善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
现场花絮
父亲发短信直播爱心
在昨天的晚会现场,家长席上,一位父亲始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看着整台晚会,并不时用手机收发短信。他是受助学生邹泰华的父亲,儿子考取的是提前批空军工程大学,十几天前便提前去报到注册,他今天一个人来参加晚会。
“儿子其实很想来参加,我只有通过手机短信给他讲晚会的情况,手机通话费太贵了。”邹爸爸是从九龙坡区西彭赶过来参加晚会的,如此盛大的场面他们全家已经好久没有碰到过了。
邹家共五口人,婆婆爷爷都已七十多岁,家里仅靠邹爸爸一人做搬运工为生。“每月收入一千多元,要养活五个人。”家里人看到镇上通知,知道晚报和福彩中心举办爱心活动,赶紧报名。由于邹泰华开学日期较早,考虑到这个特殊情况,市福利彩票中心派人提前将学费交到孩子手中。
新闻链接
“爱心接力”累计资助千人
本报“爱心接力”举办7年以来,“重庆晚报慈善爱心基金”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千余人,今年更是资助了考上大学的200名农民工子女、23名城镇低保户家庭子女,并为近百名在校贫困大学生征集了勤工助学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