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我已经是准妈妈了,还不知自己是什么血型呢!”一位姓李的女白领笑着对记者说。不知自己血型的又何止这位准妈妈,记者随机调查了10个朋友,结果他们中一半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其余人则是参加献血才知道的。
市人大代表张士青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假如每个人都知晓自己血型,当血库某种血型告急,就会有更多志愿者有目的地去献血,本人一旦发生意外急需用血,也可很快获得相同血型献血者的帮助。“但大部分人通常不会特地去医院验血型,除非遇到手术、输血或献血等特殊情况,才有机会知道自己血型。”张士青了解到,许多新生儿的父母希望尽早知道子女的血型,这样“如果孩子属于稀有血型,今后就能有意识的加强保护”。此外,他还建议今后把公民的血型列为身份证信息,建议本市医院尝试为新生儿检测血型。
据了解,市卫生局为此专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但论证结果是:“从专业角度看,目前尚不可行”。
专家表示,目前临床血型鉴定有血清学法、凝胶柱法等常规技术和基因分型技术。前者快速简便,但只能鉴定血型的表现型;后者准确可靠,但时间长、成本高。对于新生儿来说,因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位点仅为成人的25%,且与抗体的亲和力较低,部分新生儿血清中尚未产生血型抗体,因此采用血清学法鉴定的结果符合率不到一半,采用凝胶柱法尽管符合率可提高到近90%,但成本翻倍。此外,新生儿血管细,采样难,技术要求高,又有一定创伤性。
那么,血型适宜作身份证信息吗?市卫生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人的血型并非终身不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使用某些药物或细菌感染会造成血型改变。临床上需要用血时,都是先检测血型,再进行血型配对,这些都列入了技术规范。“身份证信息通常具有个人特征的唯一性和不可变性,因此血型并不适宜作为身份证信息。”
1